Monday, December 24, 2007

檢視馬蕭經濟政策

顯然,馬蕭經濟政策並未對症下藥。台灣需要的是突破供給面瓶頸的創新導向結構調整政策,而不是單純的內需導向財政政策。前者多屬微觀經濟範疇,遠為複雜。馬蕭政策路線存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及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嚴重隱憂!

繼續閱讀...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誰在製造選舉數字?

真 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 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繼續閱讀...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台灣贏的策略

謝長廷常以「主體vs開放」的思維,尋求架構更鬆綁的台、中經濟關係,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台灣贏的策略在:積極創新,經略全球。民進黨內傾中路線,仍然深深盤據。這樣的現象,是理性辯論後的共識?是派系的傲慢?還是僅因執迷於絲路之旅的中國熱?

繼續閱讀...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一﹞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日發表「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筆者九月二十六在自由時 報發表「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特予回應,強調在比較台、韓經濟成長表現時,必須考量「貿易條件」變動衍生的損益,否則會錯得離譜,難獲真象。隨後,經 濟日報九月二十九日在該報二版不具名特刊「不知誰要為誰上課」一文回應,形容本人「過於狂妄」、「汗顏」,甚至要求「公開道歉」。經濟論戰至此,有失風 度。

繼續閱讀...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二﹞




台、韓最近幾年貿易損失比率令人耽憂。這七年內累計損益佔累計GDP的比率,台灣為 -2.89%,而南韓更高達 -4.08%。台、韓研發支出佔GDP比率也不過2.5%左右,可見貿易條件惡化嚴重,而南韓尤慘。

繼續閱讀...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

就所得效果言,貿易條件改善一如技術進步,但實質GDP卻忽略了前者。「實質GNI」能糾正實質GDP的缺失。若依實質GNI計算,2000-06年七年平均,南韓每年經濟成長率由上述5.2%大幅調低為3.4%,而台灣則由上述3.8%略調升為4.0%妄言「最近七年來經濟表現停滯不前」,馬先生的經濟學要死當!

繼續閱讀...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自由是不可轉讓的人道要求

美國政府動輒反對台灣改變現狀,壓抑台灣人民「人道尊嚴不可轉讓的要求」,足見布希政府的國際主義,只剩「國家利益」,而看不到其過去標榜人道尊嚴的價值理念。


Released on September 11, 2007

繼續閱讀...

Monday, August 27, 2007

邁向美麗國家 ─ 從安倍的策略談起 / 國家元首 要有進取心

如選擇堅守民主自由等價值,也如同意創新是經濟成長原動力,則安倍的自由繁榮之弧,不是更有助於台灣邁向一個新而獨立的美麗國家?

繼續閱讀...

Monday, August 06, 2007

「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一中市場」

論上,並不是任何經濟體整合一起必然都是好的,其實也可能適得其反。蕭先生如何能篤定,台灣和中國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個「最適關稅同盟」或是「最適貨幣同盟」?

繼續閱讀...

Monday, July 09, 2007

兩岸共同市場的國際比較利益逆轉

另一遠為深沉的經濟衝擊是,「兩岸共同市場」會導致台灣「國際比較利益」結構朝不利的方向演變,使台灣經濟致力於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成長模式所作的努力,甚至功虧一簣。此一衝擊,可簡稱「國際比較利益逆轉」,但為各界所忽略。

繼續閱讀...

Friday, June 22, 2007

鎖國是謊言/從韓商看馬蕭的歐塔基謊言

台灣經濟正處於戰後最開放的時期,也面臨最為棘手的結構性調整問題。「鎖國」是謊言,真正的議題應是如何拿揑對中國的開放尺度,以平衡台灣主體利益下的諸多考慮。中國崛起的商機或許有,但英文朝鮮日報的一份報導則值得各界關注

繼續閱讀...

Sunday, May 27, 2007

馬跳板與民進黨新絲路

新絲路其實就是跳板或gateway的同義詞。馬先生「雙航圈到雙中心」的構想,對照於民進黨「新絲路」的思維,本質上並無不同,同樣都是天真地要以經營大中國,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的起點。

繼續閱讀...

Tuesday, April 24, 2007

是誰失落了十年?: 從政策時間一致性談起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上週受邀參加經濟日報大師論壇發表「決策與成長」的演講,其要點包括:政府制訂政策應保持「時間一致性」;政府政策一定要鼓勵創新,資本累積,才是好的經濟政策。這與筆者上月提出「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才是台灣經濟發展要徑的論述,不謀而合。

這樣的論述,何其聳動,但專業何在?

李前總統於1996年採行「戒急用忍」政策,歷經陳總統2001年改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2006年微調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迄今十年期間,台灣幾已被磁吸為中國經濟圈的一員,何來鎖國?若有也是愚蠢地鎖在中國!

在戒急用忍以來這段十年期間﹝1997-2006﹞,按精確的複利公式計算,台灣「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為3.69%,低於新加坡的4.26%,但高於南韓的3.67% ,以及香港的 3.55%。若將上組數字扣掉同期間的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台灣為0.61%,新加坡為2.2%,南韓為0.6%,香港為1.29%%﹞,我們可更有意義地觀察「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台灣居首為3.08%,其次依序為南韓的3.07%,香港的2.26%,新加坡的2.06%。很驚訝吧!

以同樣方法觀察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2006﹞,台灣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為2.53%,低於南韓的3.73%,香港的3.55%,但高於新加坡2.44%。「積極開放」的表現是遜於「戒急用忍」,但台灣總是沒有自東亞四虎脫隊。所謂「鎖國」與「我們落得跟阿根廷一樣甚至更壞的下場」正是代表一些特定媒體已失落了十年。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Friday, March 23, 2007

雙航圈到雙中心不是台灣發展的要徑

馬英九先生的政治論述經常左支右絀,看來其經濟論述也是如此。這種把台灣當做「橋」的馬跳板思維,恐怕偏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Critical Path﹞。

繼續閱讀...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與狼共舞經濟學: 調整美台中經濟距離

林濁水先生在二月八日自由時報「減輕與狼共舞的危險」一文,恐怕過度樂觀,或只在於迂迴否定「積極管理」的必要性?高科技產業每100元的產值,僅剩不到17元留在島內。台灣高科技業創值能力已亮起紅燈!這其實是美、台、中產業鏈出了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