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8, 2007

台灣贏的策略

謝長廷常以「主體vs開放」的思維,尋求架構更鬆綁的台、中經濟關係,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台灣贏的策略在:積極創新,經略全球。民進黨內傾中路線,仍然深深盤據。這樣的現象,是理性辯論後的共識?是派系的傲慢?還是僅因執迷於絲路之旅的中國熱?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1-18-2007; 自由時報, 11-19-2007


謝長廷先生「幸福經濟」的具體路線,終於明朗化,雖提出「動態管理」概念,以處理對中國投資的上限管制,但主調仍是進一步開放西進中國。一點也不意外,這正是他曾提的「台灣新絲路」,且貼近馬蕭的經濟策略指向。

台灣贏的策略,當然存在理性辯論的空間。但如果沒有嚴謹認真地面對過去十七年來台灣與中國深渡經濟整合後產生的困局,而繼續吹奏西進進行曲,這樣的策略路線是冒進的。不但無助於開創新局,反而會置台灣於險境。

民進黨執政七年來,筆者不斷提出經濟論述,以期有助集思建構台灣再崛起的政策輪廓。不過,民進黨內所謂新潮流「自信開放」等傾中路線,仍然深深盤據。這樣的現象,是理性辯論後的共識?是派系的傲慢?還是僅因執迷於絲路之旅的中國熱?

00一年,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公共政策委員會成立經濟科技政策專案小組,筆者負責草擬政策建議,發表於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自由廣場,提出「三點策略考量,四個主要障礙,十項政策主張」,略謂:

「台灣全球化對外經濟統合應朝向北美、歐盟、日本等全球技術『創新中心』邁進,才有助於技術引進或擴散,以提升台灣整體經濟體系的創新能力。反之,若朝 向創新能力薄弱的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過度深化統合,台灣有限資源的運用將遠離全球創新中心與世界最大高科技貿易市場的已開發國家群,這並不符合國家長期利益。」

這樣的策略論述,迥異於當年召開經發會決定「積極 開放,有效管理」的主張。七年後的今天回顧,我們當時的憂慮,已具體浮現。正如自由時報日前社論「我國經貿日漸遠離美日友邦之警訊」所分析:「從表面看來,我國對外貿易好似一片榮景,然若深入分析其內涵,不難發現亮麗成績的另一面,卻呈現出疏遠盟國、加速向敵國傾斜的「自滅性」的一中結構,與民進黨政府尋求主權獨立的立場完全背道而馳。」

有人說,台灣應進一步對中國開放,以擴大贏者圈,如此才能提升台灣整體利益。這種主張源自於新古典貿易理論架構,有其論據。但不要健忘,這個理論須假定生產要素不會跨國移動,以及技術不變等。一旦台灣的資本和技術大量外流至中國,以及台灣必須投資於自己,否則無法怕爬上全球技術階梯,以拉開台對中的技術領先差拒時,所謂「贏者圈」將主要在中國擴大,而非在台灣。

謝長廷常以「主體vs開放」的思維,尋求架構更鬆綁的台、中經濟關係,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台灣贏的策略在:積極創新,經略全球。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關台灣策略精選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