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1, 2005

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11-2005; 略簡版刊載 自由時報, 12-18-2005

<相關專論>

台 灣海峽兩岸的經濟整合,在經濟、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已給台灣帶來複雜的衝擊。在獨統勢力拉距對立下,民進黨政府束手無策,無力提出因應或反擊「中國熱」 的經濟藍圖。最近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其執政縣市版圖退縮至南台灣,工商團體已趁勢呼籲弱勢的民進黨政府,進一步鬆綁台灣對中國已然鬆垮的經貿投資管 制,而中國國民黨挾勝進逼,以遂最終「一中併台」的政治企圖必將紛至沓來。

民 進黨政府的經濟發展核心理念,以及執行該理念的核心策略,究竟是甚麼?這是政府制定經濟對策的最高指導綱領,執政黨沒有任何戰略模糊的空間。民進黨政府準 備明年召開第二回合的「經發會」,如民進黨想藉該獨統勢力會合的會議平台,尋找執政黨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是找錯地方。如想藉該會議平台,擬議推 動執政黨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更是不可得。

若 民進黨真想贏回台灣人民信心,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真正能夠提出貫徹核心理念與策略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以化解「中國熱」扭曲台灣整體資源分配的傷害衝 擊。在政黨政治下,民進黨政府應有符膺其政黨理念的發展藍圖,而此一藍圖則必須正確地回應台灣經濟的現實與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

第一,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廣大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品質,但要成就此一目的,台灣經濟體系必須有能力不斷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除此幾乎別無他途。因此,「高工資」不是罪惡,儘管有些個別企業視之為競爭力障礙,卻是經濟發展成就的關鍵指標。

第 二,要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僅僅是促進海島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已然效果非常有限因為經過戰後大約四十年資本累積與經濟成長交互帶動的過程中, 台灣已明顯步入「固定資本邊際報酬」的遞減階段唯有將資源轉入提昇「人力素質」與「技術創新」投資,藉以啟動「創新導向」的經濟成長,才有可能為台灣建 構創造高工資就業機會的經濟體系。

第 三,台商赴海外或中國投資所進行的產業「垂直整合」,無論是著眼於運用「低工資勞工」,「低價格土地」,「低稅負誘因」,甚或基於「接近市場」的布局,在 格局上,都是屬於個別企業的營運策略固然對促進「全球」資源分配合理化,有其正面貢獻,但是對「台灣經濟體系」的內部資源分配,則不必然會符合台灣自身 利益,甚至已產生排擠資源流向創新投資的長期性傷害。

第 四,在「中國熱」大量磁吸島內資源的排擠衝擊下,政府經濟策略的核心,必須針對本島產業對外「垂直整合」與對內「垂直創新」兩者設法取得動態平衡。前者把 台灣技術帶出去,後者則把先進國家的新穎技術帶進來,讓台灣在全球技術階梯,往上爬升。當島內資源過度不對稱地流向低成本導向的對外垂直整合時,中國,無 論 是做為世界工廠或市場,都是台灣的「威脅」,而不是「機會」。

當前台灣透過對外直接投資(FDI)進行的「垂直整合」與島內產業爬升全球技術階梯的「垂直創新」可能早已呈現動態失衡。雖然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整體研發(R&D)投資占GDP的比例已逾2%的門檻,並逐年提升邁向2.8%的新里程碑,但是向外(尤其中國)垂直整合的直接投資,量更大,速度更快。

在此 一 動態失衡下,島內現有技術快速流出,但新穎技術的產生或流入則相對較慢。這就是為甚麼許多產業整個外移或局部移出生產線至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但在島內仍罕 見新興產業隨著活絡的垂直創新源源注入台灣的經濟體系。因此,台灣的經濟體系難以不斷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此所以為何台灣經濟仍持續成長,失業率已 回降,但台灣廣大人民所感受到的,卻與經濟統計所呈現的產生背離現象。

台灣政府必須正視「垂直整合」與「垂直創新」動態平衡的問題,並提出一套可行的經濟發展藍圖,反擊「中國熱」,否則台灣社會的穩定基礎─中產階級─可能慢慢鬆解,而民進黨可能因而於2008年失去執政權。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這不是"中國熱"是全球瘟疫,是新興國家的反撲,台灣身陷紅海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