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9, 2006

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戰略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4-18-2006; 台灣日報, 4-21-2006

自從中國加入自由世界經濟體系以來,台灣經濟承受非常大的衝擊。台灣的經濟發展戰略一直備受各界關注,不過,戰略路線卻一直向中國傾斜。

在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時代,台灣的路線基本上沿著「戒急用忍」和「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策略主軸前進。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的經濟戰略路線開始分歧,終於民進黨政府在陳水扁總統第一個四年任期內捨棄了「戒急用忍」,而對中國改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也終於演變成以「經營大中國」來建構台灣的策略主軸。社會上也常將台灣經濟前景寄托於更緊密的台、中經濟整合。

在政治上的後遺症,即親中路線抬頭,民進黨內部如此,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如此,大企業集團也是如此。最近國共貿論壇能夠匯集許多台商,配合北京打擊台灣民選政府,民進黨的經濟傾中路線的確也難辭其咎。

台灣亟需前瞻自信的經濟發展戰略,突破當前困局,擘劃將來遠景。陳水扁總統今年年初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路線微調,雖然試圖扭轉過度向中國傾斜的政經問題,不過格局仍是停留在台、中雙邊關係的狹窄範圍內,欠缺積極性構建台灣未來的宏觀戰略。而所謂「深耕台灣,佈局全球」仍然沒有深度的戰略思考,無法落實展現整套大架構的宏觀戰略。

最近(四月十四日)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發表於自由時報的「經濟戰略轉回台灣」一文提供了值得各界深思的戰略觀。李前總統說:「台灣經濟發展的戰略失誤,就在為了去中國大量複製台灣的昨天,放棄了建設台灣的今天,更未能規劃台灣和世界的明天。這是台灣經濟的自殺戰略。」

的確,台灣經濟的將來遠景,是不可能在台灣外部的任何世界各地經由複製「台灣的過去」來達。將台灣過去成功的產業(紡織,製鞋,石化,半導體等)外移到中國或其他國家去,基本是屬於複製台灣的過去,而不是在於創新未來。

當然任何經濟體都受到有限資源的牽制,不可能也不必要緊握著「過去」不放,否則將無法經由釋出資源(例如人力、資本、土地)來創造、容納、發展將來的新興產業。因此,台灣當今社會有限資源的分配,必須顧慮到「在海外複製台灣的過去」和「在台灣創新其將來」兩者之間維持動態平衡。類此策略論述,筆者已於去年十二月十八日自由時報發表「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藍圖」一文,即提出政府必須正視台灣對外「垂直整合」和台灣內部「垂直創新」失去動態平衡的問題。

如何將上述創新將來和複製過去的動態平衡思考,落實在政策層面,才是台灣經濟發展戰略的軸心路線。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感謝林教授的肯定!
還轉載過您的此篇大作!:)
有空來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