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07

馬跳板與民進黨新絲路

新絲路其實就是跳板或gateway的同義詞。馬先生「雙航圈到雙中心」的構想,對照於民進黨「新絲路」的思維,本質上並無不同,同樣都是天真地要以經營大中國,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的起點。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5-27-2007; 自由時報, 05-28-2007

隨著2008年大選逐漸逼近,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先生的經濟論述,終於出籠。三月二十日,馬先生為期重建台灣經濟活力,提出「雙航圈到雙中心」的所謂跳板策略。對此,筆者以台灣發展「要徑」的概念,已予為文批判。接著,馬先生日前在國立師範大學舉辦的「立足台灣全球視野|2007青年菁英論壇」,又陸續發表一些論述。他說:

「民主進步黨政府執政七年多來,多項經濟統計指標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他表示,美國七年來GDP增長了一萬美元、南韓增加七千美元、新加坡增加六千美元,但是台灣卻只增加了一千一百美元。」

台灣經濟成長弱化,相信無人會去抗辯。但馬先生這段經濟論述,蓄意選擇性引用統計數字,其實是遮遮掩掩的。馬先生把「平均每人GDP」誤說為GDP姑且不論,但為什麼不提香港呢?很簡單,因為香港回歸後數字一路下降提了會削弱其「跳板策略」的正當性。

按聯合國公佈的統計數字,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時,平均每人國民所得﹝GNI﹞高達27,624美元;在民進黨首度執政的2000年則降為25,596美元;迄2005年止,再降為24,659美元。

馬先生「雙航圈到雙中心」的跳板策略,主張原則全面開放西進中國,其實就是採用「香港模式」,這也正是中國國民黨及特定媒體經常鼓吹的經濟路線。既然「香港模式」也有問題,為什麼又要套在台灣身上?

巧合的是,「香港模式」的思維,早已存在於民進黨二○○一年十月制定的「開創台灣經濟新局決議文」,例如,所謂建構台灣成為通向中國的「二十一世紀新絲路」。新絲路其實就是跳板或gateway的同義詞。馬先生「雙航圈到雙中心」的構想,對照於民進黨「新絲路」的思維,本質上並無不同,同樣都是天真地要以經營大中國,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的起點。

但無論就經濟面,政治面,或安全面而言,台灣當前困境已在在印証了建構「新絲路」的得不償失。詎料民進黨前新潮流仍執迷於新絲路的美夢,相繼提出有關「自信開放」和引導「國際經濟長河」等西進中國論述。最近新潮流在黨內初選潰敗,敗在路線,實在一點也不意外。

什麼是台灣再崛起的經濟戰略路線?這是朝野應誠實面對和共同思考的重大議題。在東亞四虎中,各有不同的政經條件與制約,台灣的製程技術和創新能量,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台灣再崛起的平台,絕對在於其是否成為全球創新重鎮,不會是馬跳板,也不會是虛幻的新絲路。因此,如何建構一個有效率的創新體系,在台灣催生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才是台灣再崛起的關鍵路線。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