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0, 2005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經濟科技政策建言

◎原載 自由時報,4-28-2001

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原動力,端賴科技提升與進步。緣此,「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在「台美航太協會」與「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南加州分會」的襄助下,日前在加州橘縣科斯塔梅沙市召開「2001年台美科技發展研討會」。對於經建會現行規劃實施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冀望提升台灣產業知識或技術密集度,促進高科技 創新與發展,以及協助傳統產業升級或轉型等,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十分肯定其基本方向與目標,惟也希望政府採納本協會以下涵蓋「三點策略考量」、「四個主要障礙」、以及「十項政策主張」的建言:

三點策略考量

 一、技術創新與進步才是台灣經濟長期永續成長最為關鍵的一環。在全球化的大架構下,有形資本的累積與對中國新興市場的開拓,對海島台灣日趨科技化經濟的邊際貢獻,縱使短期存在,在長期的未來必然快速遞減,而不足依賴。

  二、台灣全球化對外經濟統合應朝向北美、歐盟、日本等全球技術「創新中心」邁進,才有助於技術引進或擴散,以提升台灣整體經濟體系的創新能力。反之,若朝 向創新能力薄弱的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過度深化統合,台灣有限資源的運用將遠離全球創新中心與世界最大高科技貿易市場的已開發國家群,這並不符合國家長期利益。

 三、在台灣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過程中,知識、資訊、人才、風險創業資本、以及知識產權(IPR)等,才是台灣亟須掌握與有 效運用的關鍵性資源。如何建構一個有效率的全國創新體系,結合上述資源,並與美、歐、日等全球創新中心建立研發策略聯盟、以及跨國產業垂直或平行整合,以 利國際資源互通、創新概念交流、以及技術擴散等,宜列為經濟科技策略的主軸。

四個主要障礙

 然而,台灣現階段面臨四個影響創新能力的主要障礙:

 一、全國研發(R&D)投入資金明顯偏低,至去年才勉強跨過二%(佔GDP的比率)的低門檻。

 二、全國稅基規模偏小,且隨經濟成長而擴大的進展緩慢,嚴重影響政府支持研發與改善公共基礎設施的財政能力。

  三、台灣住民使用與瞭解國際上最通行語文─ 英語 ─ 的能力,有待極力增強,以免阻礙台灣接觸西方科技與產品設計創新資訊,影響跨國經貿產業整合與技術交流, 而導致資源過度流入仍屬世界創新中心邊陲的台海對岸。例如,中國在世界商品市場的佔有率尚不及四%,惟卻已吸納台灣總體出口的二十%以上。而台灣對外直接 投資投向中國,更是與本身經濟規模不成比例。

 四、台灣主要媒體以及統派政治人物,長期連袂營造「大中國市場迷思」。在台灣產業處於新、舊經濟之間掙扎調整的過渡階段,媒體過份誇張「大中國市場」已造成國家資源過度湧入對岸,繼續從事低附加價值的「生產」活動,同時也間接成為戕害台灣創新能力的「另類障礙」。

十項政策主張

 一、以台灣平均每年 經濟成長率六%為預測基準,政府與民間科技研發預算應每年分別成長十五%,俾在五年內提高全國R&D至GDP的三%。

 二、政府財政支應部份的研發應絕大比例投入「基礎科技 」與「應用科技」,不應直接介入已受自由市場利潤誘因機制牽引的新產品、新製程、或新設計的研發投資。

 三、健全、擴大、及活絡台灣的「風險資本市場」,並藉由該市場國際化與自由化產生的風險分散機制,導引國內外資金流入高風險、高報酬的創新性研發投資,促進本土新興產業興起,同時又可減緩當前本土資金動輒流入低風險、低報酬的產業外移投資。

 四、增加本土科技人員的素質與提高其在全國勞動力(Labor Force)的比例至先進國家的水平。

 五、提高國民英語文能力,並逐漸擴大實施大學與研究所英語教學。

 六、繼續鼓勵前往高科技國家出國留學。

 七、平衡區域經濟發展,大幅全面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營造國際水準的大都會生活圈。

 八、加速完成國營事業民營化,精簡國會組織,政黨退出營利事業,整合政府科技單位與研發資源,並改善政府行政效率,政府研發機構尤應與企業界合作配合。

  九、台灣稅制改革已刻不容緩,應全面性取消無關乎研發投資與產業升級等歧視性租稅優惠或免稅政策。政府租稅政策應著眼於激勵民間 R&D等「創新活動」,而不是已然量產的高科技產品「生產活動」;其目的在於催生嶄新的高科技企業,不在於嘉惠既有企業。因此由政府直接提供「研發補貼」 (如Seed Funds)或提供能與研發規模連動的「公司研發所得稅減免」,當更能在兼顧稅基的情況下,有效率地激勵創新活動。

 十、台灣應與中國進行審慎而有限制的經濟統合。是以,對中國「戒急用忍」政策不僅要慎思放鬆的條件,更應加強統籌管理。至於所謂「大三通」,實無時間的迫切性。

  以上十項政策主張,雖然涵蓋範圍廣範,其實始終環繞一個理念主軸:即如何合理化台灣有限資源的配置,直接或間接提升台灣技術創新能力,厚植經濟長期的永續 發展。政府應注意,台灣逐年遞增的失業率,反映的正是德國經濟學者熊彼得所謂「創新性毀滅」的動態過程在台灣已快速偏斜,失去平衡,導致新興企業興起的速 度已遠不及既存企業的快速流失。克服這個結構性失衡問題,繫於活潑的科技創新,然而目前大量投資創新力薄弱的中國將適得其反。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林茂修╱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電機系教授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公共政策委員會經濟科技政策建言專案小組:
李英偉╱Moulton Industries 總裁
吳和甫╱加州工藝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環牆╱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范良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經濟系教授
許正餘╱Physionix Corp. 總裁
程孟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資訊決策系統系教授
廖述宗╱芝加哥大學生化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