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07

雙航圈到雙中心不是台灣發展的要徑

馬英九先生的政治論述經常左支右絀,看來其經濟論述也是如此。這種把台灣當做「橋」的馬跳板思維,恐怕偏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Critical Path﹞。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23-2007; 自由時報, 03-28-2007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先生日前受邀在美林「台灣產業暨科技高峰論壇」發表演講,以「從雙航圈到雙中心重建台灣經濟活力」為主題,闡述他對經營台灣的構想。這是一篇令人失望台灣經濟論述,不僅抓不到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更別說提出解決問題的核心策略!

基本上,馬英九先生的構想,是一個跳板策略,即台灣定位為「雙中心」﹝台商的全球營運中心和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再經由推動「雙航圈」﹝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以及對中國投資採「原則開放、例外管制」的政策,以具體實現台灣成為營運中心

馬英九先生的政治論述經常左支右絀,看來其經濟論述也是如此。這種把台灣當做「橋」的馬跳板思維,恐怕偏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Critical Path﹞。

記得美國杜邦和蘭德兩大公司在1950年代曾共同發展出一套稱為「要徑法」的管理工具,如今已為工商界廣泛應用於複雜方案﹝Project﹞的有效整合管理。複雜方案通常都牽涉許多相互連鎖的活動,但無論多複雜,都存在一條「要徑」,串連該方案的關鍵活動。管理人若疏忽了要徑上的活動,或只是關切要徑外的次要活動,那此方案必延誤,而無法如期完成。

若我們把台灣經濟發展當成一個巨大的工程方案,那麼甚麼樣的策略包裹是一條要徑,是一個主軸?顯然不是馬跳板策略。

關於這樣的策略思考,筆者已提出多篇經濟論述。簡言之,要突破台灣當前經濟困局,無他,絕對必須通過「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這條策略要徑。為什麼?因為台灣經濟成長已明顯地出現供給面瓶頸,而過去十六年來,台灣經濟「潛在成長率」﹝即充分就業下的經濟成長率﹞直線下滑就是明証。

供給面的問題必須由供給面切入始能湊效,而且在中、印等新興濟快速爬升技術階梯的競爭下,「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的重要性已遠遠超越「資本累積導向供給面經濟學」。以去年來說,台灣經濟成長率達4.62%,雖然仍居東亞四小龍之末,卻是已相當接近台灣本身的潛在成長率﹝按經建會估計為5%﹞。此際,若想藉凱因斯學派或是靠中國觀光客等激勵需求面政策,台灣經濟成長進一步拉高的空間,其實若有也是有限。

台灣政界領導階層,應善加體會方案管理要徑法的精神,結合經濟專業,好好擘劃管理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策略。把策略思維鎖在中國,即是偏離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馬英九先生政治上主張與中國「終極統一」,經濟上主張西進中國的跳板策略,筆者的確替台灣人民捏一把冷汗。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2 comments:

HL said...

網路有人質疑本人用「跳板」形容馬英九先生的「雙航圈到雙中心」策略,其實這個用詞非常貼切,而且是出自馬英九官方網站的馬英九工作室2007年3月20日所張貼的正式報導 (http://www.ma19.net/client/NewsDetail.php?NewsDOCID=00ahkm9ojxb7bh96)。茲就該網站所貼『從「雙航圈」到「雙中心」──重建台灣經濟活力』全文,轉錄供參:
*************
從「雙航圈」到「雙中心」──重建台灣經濟活力

馬英九工作室2007年3月20日

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三月20日在美林科技論壇,以「從雙航圈到雙中心-重建台灣經濟活力」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如果2008年國民黨執政,將藉兩岸直航以及與日韓航權協商,推動「雙黃金航圈」,帶動「雙營運中心」,讓「台商在台設立全球營運總部,外商在台設立亞太營運總部」。他並表示將用新思維重整赴大陸投資之管制政策──赴大陸之投資應採「原則開放、例外管制」的政策;政府也應採取積極政策,鼓勵企業發展全球品牌。

馬英九提出的構想,是利用台灣處於東亞中心點的地理優勢,推動東北亞及東南亞雙航圈,向北連結東京羽田機場、首爾金浦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城內機場,以減少地面交通的時間,向南連結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東協國家機場。馬英九認為透過雙航圈的建立,以及對於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新辦法,將可使得「雙營運中心」實現。

馬英九對於執政黨當前的政策提出嚴厲批評,他認為台灣私部門的競爭力很強,但公部門卻弱。除了因意識型態以及對全球化的畏懼,使得政府對企業對外投資過度管制外,目前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有「三個不定」──第一,政治不安定,例如陳總統草率提出「四要一沒有」,使股市大跌,又如郵票與國營事業改名、倉促粗暴拆銅像,在政治上引發甚大爭議,但對經濟毫無助益;第二,政府不穩定,例如經濟部、財政部七年各換了六位部長,閣揆也換了五位,政府首長五日京兆,如何做事?第三,政策不確定,例如2000年停建核四,造成股市大跌、外商大驚;又如陳總統在2000年競選時就說要推動三通,結果跳票。

如果國民黨執政,馬英九說,要消除這些不安定、不穩定與不確定,把「政治掛帥」改為「經濟掛帥」,恢復理性討論與決策;他說,台灣已經空轉了七年,別的國家與地區像印度、巴西、韓國、新加坡、香港、大陸等,都在快速進步、拼經濟,如果台灣繼續空轉,經濟不會有前景。

馬英九對台灣私人企業的競爭力很有信心,認為企業對外投資是台灣經濟實力的擴張而非「失血」。他認為,九0年代企業每對大陸投資一元,相對的在台投資十二元,產業非但沒有空洞化,反而因為多生產較上游、資本技術密集的原料及零組件,使得台灣產業向上升級。

他認為,目前世界經濟有三大趨勢:第一,新興國家興起,它們國內生產毛額總和已超過已開發國家的總和,成長驚人;第二,全球化積極進行,WTO已有150 會員國,未來可能增加到179國,全球貿易與直接投資都大幅成長;第三,區域經濟整合盛行,除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外,亞洲的東協(ASEAN)十國將在十年內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三大趨勢都對在國際市場上身經百戰、懂得如何供應價廉物美產品給新興市場,且對亞洲區域熟悉的台商有利,是台商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是如果政府仍然繼續目前的鎖國政策,不預作準備,台灣可能在這些變動中被邊緣化。

他指出,台灣除了讓台商把總部留在這裡作為「全球營運中心」,也需要讓國外跨國企業,在台灣設置「亞太營運中心」,把台灣當成前進大陸和亞洲其他地區的跳板。他強調人才是根本,高等教育如能培養人才而且這些人才留在台灣,並爭取外地人才流入,未來競爭力就可確保。為了讓本國人才留下,外地人才流入,台灣需要採取更開放的政策,改善生活環境,也需要有包容性。他認為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於不同政治信仰的包容性漸漸喪失了,如再繼續下去,對於留住本國人才極為不利。
**********

Anonymous said...

真的很奇怪。

主導經濟政策的,這麼喜歡「中心」「總部」,計畫計畫、牆上掛掛、滿篇鬼話--倒底誰有義務、有什麼必要來台灣設「總部」?從郝柏村的「國建六年計劃」開始就在喊中心中心,到底誰才是老闆?

和「新絲路」、「經營中國」一樣,作得「一口」好生意,不知堅守古典自由主義的右派,何時才能在台灣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