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與洪奇昌談經濟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1-2006; 自由時報, 12-25-2006

『今天根本的挑戰並不是全球化,而是如何迎戰中國熱,以掙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的危機。台灣經濟的泉源,不是中國,而是存在於浩翰無垠的創新觀念領域。當「台灣」成為創新的代名詞時,全球市場自然為之敞開。』

繼續閱讀...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賽局理論說:全面開放?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1-10-2006; 東森新聞報, 11-23-2006


『賽局理論的確能協助政府,從亞太地緣多邊﹝台、中、美、日、東協﹞戰略互動,謹慎處理台海双邊的經貿、政治、安全等複雜問題。但若如該社論聳動稱,「賽局理論說:全面開放」,那真是太扯了!』


繼續閱讀...

Sunday, October 29, 2006

如何回應歐洲商會?:連結美、日、歐才有台灣

Remark: 筆者按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計算

繼續閱讀...

Monday, October 16, 2006

台灣經濟究竟何時開始走下坡?

資料來源:美國智庫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TPPC)按台灣政府統計繪製

繼續閱讀...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自由貿易不等於自由放任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14-2006; 自由時報, 10-17-2006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一日社論「自由貿易對台灣是禍?是福?」引據自由貿易理論,再度針對台、中經貿開放遭到杯葛,批判某些專家學者,謂:「推波助瀾,誤導政策,將使台灣經濟一蹶不振」。


該社論對自由貿易理論的了解,停留在肇始於十九世紀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李嘉圖 (David Ricardo, 照片),以國際比較利益為核心理念的新古典分析架構。沒錯,依據新古典貿易理論,自由貿 易促進國際比較利益分工,讓各經濟體各蒙其利,即使某些產業會產生如環境污染、噪音等外部不經濟問題,此一理論也排斥管制貿易作為糾正性的政策干預。

基於此,筆者也認為,在商品貿易的範疇,台灣對外貿易,包括台、中双邊貿易,應朝自由貿易的大方向推動,讓台灣最終成為「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島,也讓台灣產業澈底在全球自由競爭下,經由比較利益法則,合理化資源分配。


然而,新古典貿易理論演繹的自由貿易,並不意謂自由放任。任何政策邏輯的延伸,必須考量理論本身的假設前提。該理論的重要假設包括全球技術固定不變,以及全球經濟不存在任何風險。因此,基本上,新古典貿易理論是靜態的,並無法解釋在風險狀況下技術進步帶動一個經濟體發展的長期動態演變過程。台灣的經濟發展愈 來愈依賴技術創新,因此在引用該理論作政策辯護時,不可不慎,以免成為理論的奴隸而不自知。

1980年代末期開始,經濟學界已逐漸將研發驅動技術創新的「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整併成嶄新的國際貿易動態分析架構。研究發現,在自由化促進國際經濟整合下,一些 經濟體有可能因金融體制落後,不具備評估與分散風險的機能,以致本身資源離開高風險、高報酬的創新投資,而轉向集中流入低風險、低報酬的非創新投資。結 果,長期的經濟成長動能反而弱化了。

緣此,在資本和技術兩者的流量和流向的範疇,政府的政策管制與誘因機制,不僅必要,而且存在相當大的干預空間。此一思維和追求多邊開放的自由貿易並無抵觸。有些媒體常常以所謂「鎖國」批判政府管制流向中國的資本和技術,事實上,是過度延伸了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政策意涵。

當今全球研發支出百分之八十高度集中於美、日等少數先進國家,而且源自此創新中心的先進技術,不是全球擴散的,而是只有本身積極從事創新投資,同時又與其經 貿整合密切的經濟體,才有可能受惠於此一技術擴散的外溢效益。因此,政策引導資源流入全球創新中心,不是更能拓展台灣的技術疆界,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嗎?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照片來源:The Warren J. Samuels Portrait Collection at Duke University.

繼續閱讀...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再論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

經濟日報社論患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射的人質情結而不自知,以致看不到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9-24-2006;自由時報, 9-24-2006


<相關專論> 1, 2


針對經濟日報社論「台商西進究為台灣經濟帶來那些利益,筆者九月六日在自由廣場發表「經濟日報 專業不及格」一文予以反駁,刊出後回應不少,茲再進一步說明相關經濟事實與邏輯。


當前台灣經濟呈現的諸多現象,如經濟成長弱化、失業率攀高、薪資上升滯緩,稅基萎縮、貿易轉向、對美國貿易出超減少,對中國貿易出超增加等,都呈現在台、中長達15年以上日益緊密經濟整合的大架構下。


以經濟成長率來說,1980年代平均每年8%,而1990年代前五年降為6.9%1990年代後五年再降為5.8%,而民進黨執政2000-2005這段期間又進一步降為3.6%


在台商大舉西進中國促進台海雙邊經濟整合下,台灣累計投資中國高達3000億美元以上,而去年台灣的R&D投資估計也才增至86億美元而已。前者促進台、中產業垂直整合,後者則在於創新將來,但兩者極度失衡。台灣總體經濟明明遭受嚴重傷害,該報卻反過來說「台商到大陸投資,誘發對大陸出超,對台灣貢獻重大」,真是患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反射的人質情結而不自知,以致看不到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


在產業垂直整合形成的供應鏈下,「台對中貿易出超」相當大程度替代了「台對美貿易出超」,這個替代效果,讓受惠台商賺到了垂直整合所產生的生產效率利潤,但是,台灣經濟成長並沒有因而擺脫自1990年代起每下愈況的長期頹勢,反而在經濟層面養成「依賴」關係,從而使得某些媒體和政客在台、中經貿議題上竟呈現人質情結。


在邏輯上,上述對外貿易出超替代效果與經濟成長弱化的雙重現象,都是台、中經濟緊密整合下的因造成的果,而既然同為因果關係中的果,又如何能說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提高台灣經濟成長?否則是不是也可以反過來說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弱化了台灣經濟成長?或者說台灣經濟成長弱化提高台灣對中國貿易出超?邏輯不可以如此輕率。


該報又說:「台灣對大陸出超金額遠大於台商對大陸的投資,應是大陸資源向台灣流。」這個論點出自專業的經濟日報實令人不解。貿易出超,無論如何,所代表的是貿易出超國資源淨流出,以支應貿易入超國的消費或投資。中國資源是如何向台灣流?


關於台、中經濟整合,政府須深入評估其邊際社會利益與邊際社會成本。若單面向以台對中貿易出超存在現象衍生的依賴關係,化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情結,再率爾合理化西進路線或蘇修路線,則台灣經濟前景堪憂。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經濟日報專業不及格

Remark: 本文是部落格專論「錯誤的單面向西進論」(9-1-2006)的濃縮版,與自由時報同步刊登。

「台商西進究為台灣經濟帶來那些利益?」這是「專業」的經濟日報前不久的社論標題,正好可以徹底檢視西進論者的依據。

這篇社論說:「政黨輪替六年來,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平均每年僅增加四九%,而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每年則增加十六六%,使總出口每年增加率提高到八二%。」意思是台商到中國投資,提高台灣出口增加率。

其 實,這組數字適足以證明,台商到中國投資,並沒有讓台灣總出口平均年成長率回到兩位數字。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所以高於對全球出口成長率,反映的是台商投 入龐大資源,建立台、中、美全球商品供應鏈,所產生的產業垂直整合與貿易轉向的替代效果,但台灣總合外貿並未因而較東亞鄰國活絡,反而在世界主要市場的佔 有率日漸萎縮。

該社論又說:「若不是台商到大陸投資,所創造的對大陸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為入超國家;而目前央行所擁有的二千六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可能只剩下不到五百億美元了。」

台對中雙邊貿易呈現出超,是源於國際比較利益分工的結果;而台灣對全球貿易是出超或入超,則決定於台灣內部儲蓄是大於或小於對內投資,這是台灣總體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不可混為一談。筆者今年二月七日在自由廣場發表「台灣順差不是中國恩惠」,駁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吹噓台對中雙邊貿易出超的意涵。經濟日報犯的,正是和國台辦一樣的錯誤。

也因為前述兩點錯誤認知,這篇社論自然有了以下錯誤結論:「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尚能有三六%,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擴大的貢獻,而近六年 出超迅速擴大,又全賴對大陸出超的擴張。近六年來,若沒有對大陸巨額出超,變為入超國家,外需將大為萎縮,則近六年來台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就降到二% 以下。」自問自答說台商到中國投資擴大外需,提高台灣經濟成長。

事實上,在整個長達十五年以上的台、中經濟整合 過程中,呈現的是台灣經濟一直走下坡,薪資實質負成長,以及稅基萎縮、政府財政困難等;同時也造成了 台灣的外需日益擴大依賴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貿易關係。這個外需貿易關係的建立,大量磁吸了台灣內部資源,以致排擠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等台 灣內需。如果現階段把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外需拿掉,台灣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當然會進一步減弱,但這並不表示台、中經濟整合已提高了台灣經濟成長或擴 大了就業機會,因為台、中長期的整合經驗本身已是有力的反證。

這也是筆者所一直強調:評估現階段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正確方程式是,政府如何運用政策,讓走向中國建立產業垂直整合與投資台灣積極創新這兩個軸線,得維持活潑的動態平衡,以壯大台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錯誤的單面向西進論

『個體與整體抉擇的衝突,政府決策者無可迴避的行政與政治責任。台商西進投資中國究竟是否已衝過頭,不能單面向地觀看利益,而忽略了社會成本。經濟日報社論很明顯刻意強調台商到中國投資對台灣的利益,但是它不僅對加諸台灣的社會成本略而不談,就連經濟問題的連動關係也常倒果為因。』

繼續閱讀...

Tuesday, August 01, 2006

蘇修路線的盲點

『台對中經貿投資政策並不是獨立的議題,它的運作必須定位在配合或服務建構台灣成為創新導向經濟的策略目的。』

<相關閱讀> 1 2

爭議不斷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終於在上週七月二十八日晚間閉幕,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隨後於閉幕記者會表示:「兩岸經貿風險管理不是開放與緊縮的問題,而是如何建立有效掌握並處理風險機制。」

若 沉靜審視蔡副院長這段會後說明,似乎隱涵只要風險能獲有效管控,應該可以進一步開放投資中國。蔡英文顯然並沒有真正多角度照視台、中經貿關係的多重問題。 蔡副院長主導經續會,又是內閣少數擅長於策略思考與政策論述的政務官。若連如此優秀政務官,對於台、中經貿投資之衝擊台灣經濟永續發展,都只是看到風險管 控一個面向,那麼時下媒體所謂的「蘇修路線」,果真堪憂!。

台、 中經貿關係有兩個層面需要嚴密思考,其中過度集中投資中國衍生的政治經濟風險的確是一個迫切的重要層面,而蔡副院長也表示行政部門將深入檢討,以找出更好 的管理機制。不過,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層面,則涉及台灣資源分配動態均衡的問題。蔡英文似乎並未將這第二個層面納入台、中經貿關係對策的思考架構內。

從長期來看,即便政府能有效管控投資中國的政經風險,台對中經貿投資政策的制訂,仍然必須置放在台灣資源分配動態均衡的策略架構下,以確保內部資源不致於被中國過度磁吸,進而造成台灣經濟「創新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的循環過程陷入失衡。

因為在全球化與國際爭相擴大研發投資、強化技術競賽的情況下,台灣絕對需要具備足夠的創新能量,以使本身開發新產品(或製程)的成長速度得與其舊產品(或製程)遭淘汰或外移的速度,維持一定程度的動態均衡。否則,台灣在全球價值鏈(Value Chain)的位階將不升反降,導致對外貿易條件惡化,難以提昇技術創新帶動的經濟成長動能。

基 於這樣的認識,政府在研擬台對中經貿投資政策時,除了必須審慎地管理政經風險外,也必須同樣審慎地考量資源分配動態均衡的問題。因此,當前真正迫切需要 的,其實是研擬整套符合台灣當前發展階段的創新導向經濟競爭力策略。而台對中經貿投資政策並不是獨立的議題,它的運作必須定位在配合或服務建構台灣成為創 新導向經濟的策略目的。

民進黨執政六年來,台灣的資源一直是「走向中國,複製台灣」的動態失衡態勢。雖然台灣在全球技術專 利競賽非常的優異,但是顯然這些技術創新並未真正在台灣內部有效轉化成足以推動總體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這意謂台灣經濟創新毀滅的循環過程已經出了問題。 此次經續會在洋洋灑灑五百多項政策建議中隱現「蘇修路線」,並以「綠色加值島」為台灣願景,事實上已模糊了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策略主軸。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Thursday, July 20, 2006

從荷蘭菌到中國熱

『經續會成敗關鍵:扭轉「走向中國,複製台灣」的錯誤方向, 引導資源投入台灣的創新發展』

繼續閱讀...

Friday, July 14, 2006

擘劃台灣經濟願景的幾點建議 / 創新脫困, 檢討促產條例

政府應重新檢討施行中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租稅獎勵政策,並以更能迎接產出概念化的「建構台灣創新經濟競爭力綜合法案」替代之。』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ly 01, 2006

為南方朔上一堂經濟學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7-1-2006; 自由時報, 7-5-2006

南方朔六月三十日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台灣反淘汰的冰山一角」的評論,竟以中國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發展,而聳動地結論謂:“台灣學術力和知識力的惡化,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社會其實早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了!”。

筆者身為國際經濟學家,對南方朔天馬行空的跳躍式論斷,感到非常詫異。

繼續閱讀...

Sunday, June 25, 2006

台灣經濟單獨脫隊了嗎?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6-25-2006; 東森新聞報, 6-28-2006

『按各年當期市場匯率計算,台灣人均國民所得僅小幅成長,香港更呈微幅衰退,但是按攸關國民生活水準的PPP基礎計算,台灣在最近三年竟然以擴大的差距領先韓國,而且已緊緊逼近新加坡。不過,台灣經濟體系資源效率提升的利得顯然並沒有轉化為工資,下放到島內廣泛的受薪階層,而是以利潤形式集結於社會上的高所得階層。』

的確,台灣經濟成長自1980年代末期起一直呈現長期趨緩之勢,這種現象尤其同樣反映在緊密環遶中國週邊的其他東亞經濟體,包括日本,南韓,香港。謝金河先生以國民所得的變動做出扁政府「不及 格」的結論,實在過於輕率,因為除了分析不夠嚴謹外,他所用的「國民所得」是一個依照當期市場匯率計算的名目(nominal)變數,不是實(real)變數。雖然依照當期市場匯率計算的名目國民所得的確有其重要意義,不過,一般而言,經濟上任何名目變數(包括名目國民所得)的變動,比較難以準確反映購買力或生活水準的變動,甚至也常會扭曲事實真象。

又,謝金河先生在該文中以10,000美元的名目國民所得作為一個重要門檻,並分析各國名目國民所得在跨過此一門檻後花多少年倍增為20,000美元。這種分析是不能過度解讀,並且可能因而演繹出偏頗或錯誤的結論,因為通貨膨脹率或市場匯率的變化,會使得同樣一塊美元在不同期間、不同的經濟體內代表不同的購買力。譬如,當一個國家的名目國民所得增加時,其所得購買力或生活水準,是有可能不增反減。又譬如當一個國家的名目國民所得停滯或減少時,其所得購買力或生活水準,也有可能不減反增。

所以,為準確反映一國不同其間所得的縱向變化,或者同一期間不同國家所得的橫向比較,經濟學界除了觀察極易受短期因素影響的當期市場匯率名目國民所得外,更是重視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或簡稱PPP)匯率估算的國民所得。PPP基準的GDP雖然估算困難,且傾向於高估開發中國家的國民所得,惟一般來說,它更能準確反映各國生活水準的高低變化。茲依
照取自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的此兩種GDP資料針對東亞四小龍分析如下:

如表一所示,在民進黨執政的最近六年期間(2000-2005),按當期市場匯率計算的平均每人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以下簡稱人均國民所得”)2000年的13,823美元在經歷連續
兩年下降後,已逐年回升至
2005
14,860美元,平均年成長率僅1.45%。同期間,其他東亞四小龍按照同一基礎計算的人均國民所得平均年成長率,依序分別為南韓的6.11%,新加坡的2.78%,香港的負0.01%。就此項名目得比較,台灣的表現優於香港,但遜於南韓和新加坡。南韓的表現尤其突出,但切記,這個分析是基於市場匯率的名目所得,而名目所得的成長不必然代表國民生活水準提升。

表一:東亞四小龍人均國民所得(按市場匯率GDP per capita, 單位:美元)


台灣

南韓

香港

新加坡

2000

13,823

10,891

24,638

23,042

2001

12,480

10,181

24,090

20,774

2002

12,456

11,500

23,466

21,163

2003

12,531

12,635

22,760

21,765

2004

13,260

14,049

23,667

24,740

2005

14,860

14,784

24,626

26,481

平均年成長率

1.45%

6.11%

-0.01

2.78%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觀察按照PPP匯率計算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以下減稱“PPP人均國民所得”)的變動。如表二所列,在民進黨執政的第一年(2000),台灣的PPP人均國民所得為22,067美元。此後除經歷2001年的短暫衰退,即一路挺升至2005年的27,122美元。總計在2000-2005的六年期間內,台灣按PPP基準的人均國民所得平均年成長率為4.13%,低於南韓的5.80%和香港的4.57%,但高於新加坡的3.16%。在這裡需要一提的是,按各年當期市場匯率計算(見表一),台灣人均國民所得僅小幅成長,香港更呈微幅衰退,但是按攸關國民生活水準的PPP基礎計算,兩者都表現不錯。其實,就PPP人均國民所得言,台灣在最近三年竟然以擴大的差距領先韓國,而且已緊緊逼近新加坡。

謝金河先生稱:「陳水扁總統的六年,國民所得停滯不前顯然有個癥結, 就是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過程中,台灣單獨脫隊了。」筆者實在看不出台灣究竟是如何單獨脫隊?

表二:東亞四小龍PPP人均國民所得(PPP匯率GDP per capita, 單位:美元)


台灣

南韓

香港

新加坡

2000

22,067

16,869

25,694

24,097

2001

21,975

17,809

26,245

23,540

2002

22,934

19,244

26,958

24,209

2003

23,911

20,078

28,052

24,495

2004

25,614

21,305

30,558

26,799

2005

27,122

22,543

32,292

28,228

平均年成長率

4.13%

5.80%

4.57%

3.16%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謝金河先生又稱:「總統現在面臨艱苦保「位」戰,但是單單以國民所得來看,台灣經濟成長交出了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 」

事實上,筆者上面的分析已顯示謝金河先生這個結論基礎薄弱。的確,在過去民進黨執政的六年期間(2000-2005),台灣經濟的平均年成長率為3.58%(按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分別低於新加坡的4.95%,南韓的5.18%,以及香港的5.28%,排在東亞四小龍之末。這確是一個不可輕忽的警訊,但最近三年(2003-2005),台灣經濟的平均年成長率為已提昇達4.53%,超越南韓的3.93%,只是仍低於城市經濟新加坡的6.00%、香港的6.37

不過,上述所得與產出成長的統計數字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就資源利用效率言,台灣明顯居東亞四小龍之首,因為台灣是以較低的產出成長造就較高的PPP所得成長,而其他東亞小龍則以較高的產出成長造就較低的PPP所得成長。換言之,相較於其他東亞小龍,台灣能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取得生活水準相同程度的提昇。就某種意義言,這是台灣經濟體系的優勢。不過,台灣經濟體系資源效率提升的利得顯然並沒有轉化為工資,下放到島內廣泛的受薪階層,而是以利潤形式集結於社會上的高所得階層。

這個不利所得均勻分配的現象,可由台灣勞動生產力和工資的變動關係窺知。根據經建會的經濟統計年報,以民進黨執政下的最近這段期間言,台灣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指數由1999年的90.70逐年攀升達2004年的122.13,總計強勁上升35%;但同期間實質工資卻是不增反減。那麼勞動生產力的利得跑去那裡?當然是以利潤的形式跑去資本主的口袋裡。

總之,台灣經濟今日面臨的挑戰,至為嚴峻,不但須致力於技術創新帶動經濟永續成長,更須確保全民分享經濟成長。否則,逐漸萎縮的中產階級,將使建構台灣主體性守護民主自由的政治工程,徒然增加阻礙,進而形成統獨政治對立下的不穩定力量。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繼續閱讀...

Thursday, May 25, 2006

民進黨的策略思維不應鎖在中國

如果民進黨內部仍然爭鬥於「開放」或「鎖國」的泥沼中,而不是在於如何針對中國妥善設計歧視性開放,以符合台灣利益與台灣主體性,那麼民進黨的價值究竟在那裡?

繼續閱讀...

Friday, May 12, 2006

IMD的2006年世界競爭力排行榜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5-12-2006

備註:小括弧( )內數字代表2006年的排名,而中括弧[ ]內數字代表2005年的排名。只要點選上圖即可浮現一個更清楚的排行圖。

Thursday, April 27, 2006

台灣的選擇:談經濟需要知識與邏輯

如 何選擇有效的策略非常重要,但是觀念引導策略,錯誤的觀念必然產生錯誤的策略。台灣的選擇非常清楚,那就是「創新」,而不是「中國因素」。台灣當然不必排斥善加利用中國因素,但這不是台灣的經濟戰略主軸。台灣的主軸路線應在於集合島內外資源,有效提供創新投資的誘發機制,建構福爾摩沙成為一個東亞創新導向的高所得經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