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自由貿易不等於自由放任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14-2006; 自由時報, 10-17-2006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一日社論「自由貿易對台灣是禍?是福?」引據自由貿易理論,再度針對台、中經貿開放遭到杯葛,批判某些專家學者,謂:「推波助瀾,誤導政策,將使台灣經濟一蹶不振」。


該社論對自由貿易理論的了解,停留在肇始於十九世紀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李嘉圖 (David Ricardo, 照片),以國際比較利益為核心理念的新古典分析架構。沒錯,依據新古典貿易理論,自由貿 易促進國際比較利益分工,讓各經濟體各蒙其利,即使某些產業會產生如環境污染、噪音等外部不經濟問題,此一理論也排斥管制貿易作為糾正性的政策干預。

基於此,筆者也認為,在商品貿易的範疇,台灣對外貿易,包括台、中双邊貿易,應朝自由貿易的大方向推動,讓台灣最終成為「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島,也讓台灣產業澈底在全球自由競爭下,經由比較利益法則,合理化資源分配。


然而,新古典貿易理論演繹的自由貿易,並不意謂自由放任。任何政策邏輯的延伸,必須考量理論本身的假設前提。該理論的重要假設包括全球技術固定不變,以及全球經濟不存在任何風險。因此,基本上,新古典貿易理論是靜態的,並無法解釋在風險狀況下技術進步帶動一個經濟體發展的長期動態演變過程。台灣的經濟發展愈 來愈依賴技術創新,因此在引用該理論作政策辯護時,不可不慎,以免成為理論的奴隸而不自知。

1980年代末期開始,經濟學界已逐漸將研發驅動技術創新的「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整併成嶄新的國際貿易動態分析架構。研究發現,在自由化促進國際經濟整合下,一些 經濟體有可能因金融體制落後,不具備評估與分散風險的機能,以致本身資源離開高風險、高報酬的創新投資,而轉向集中流入低風險、低報酬的非創新投資。結 果,長期的經濟成長動能反而弱化了。

緣此,在資本和技術兩者的流量和流向的範疇,政府的政策管制與誘因機制,不僅必要,而且存在相當大的干預空間。此一思維和追求多邊開放的自由貿易並無抵觸。有些媒體常常以所謂「鎖國」批判政府管制流向中國的資本和技術,事實上,是過度延伸了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政策意涵。

當今全球研發支出百分之八十高度集中於美、日等少數先進國家,而且源自此創新中心的先進技術,不是全球擴散的,而是只有本身積極從事創新投資,同時又與其經 貿整合密切的經濟體,才有可能受惠於此一技術擴散的外溢效益。因此,政策引導資源流入全球創新中心,不是更能拓展台灣的技術疆界,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嗎?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照片來源:The Warren J. Samuels Portrait Collection at Duke University.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