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3, 2014

反對服貿連結中國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23-2014;  民報, 03-25-2014

馬英九已沒有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記得在總統大選時,他曾說:台灣未來的前途應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但他取得執政權後,卻說:台灣和中國是一中架構下區對區的關係。

他,粗暴地違逆台灣人民熱愛獨立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硬要把台灣和台灣人民推入一個中國的政經牢籠。

2010629日,在他的執政下,台灣和中國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此一協議並不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底下,會員與會員之間區域經濟整合的協議, 卻不折不扣是一中架構下被視同為中國內部區域整合的特殊經貿安排。 

ECFA的協議條文裡,台灣就連在WTO下已屬委屈的「獨立關稅領域」位階,都已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聯手催毀了。 

台灣的主體性被犧牲了,台灣也被鎖進一個中國架構下的「一中市場」。未來若有雙邊經貿糾紛,台灣將很難透過WTO的仲裁機制來尋求解決。 

他,現在所剩的總統任期不多了,卻略過台灣和中國之間「商品貿易」問題的談判,而急於推動台、中雙邊「服務貿易」的 自由化。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冒進行為。

中國處心積慮要併吞台灣,早於20053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企圖片面以中國國內法,非法正當化中國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以國家暴力侵犯台灣及台灣人民。 

何況,服務貿易涉及層面廣大,一旦對企圖併吞台灣的中國,敞開門戶,舉凡台灣內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整體安全,未來將遭受不可逆,以及不可修補的嚴重衝擊。

對中國服貿門戶一開,未來只會更開。因此,台灣與中國雙邊服務貿易的問題,不應只是停留在計算「誰受益,誰受害」的利益補償而已。

在此,要提醒台灣人民:服務貿易已接近了台灣與中國雙邊經濟整合的最後階段。當這樣的雙邊整合,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的軌道時,中國併吞台灣的政治協商將很快到來!

反對服貿,並不只是針對馬英九黑箱作業或不遵守程序正義的問題而已。反對服貿,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在維護台灣獨立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馬英九說:自由開放對台灣最有利。事實上,台灣已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遠遠超過中國的開放程度。而且,台灣又是WTO會員,也自然享有WTO經貿投資體制的多邊互惠利益。說台灣鎖國者,其實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無稽之談。 

再者,符合台灣長遠世代利益,應是優先和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而友好的高科技高所得國家,進行多邊的平行互惠開放。

但他和中國共產黨政府聯手: 在政治面,以「一中」框住台灣。在經濟面,以ECFA將台灣鎖進中國。現在,則進一步利用服務貿易自由化,企圖讓台灣和中國的雙邊產業全面重疊。這樣的發展,令人擔心,因為馬英九一步又一步地在削弱台灣未來向中國說「不」的實力與籌碼。 

他又說:對中國開放,將有助於台灣未來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實則,長久來,中國一值藉由國際政治打壓,阻撓台灣參與任何區域經濟整合,包括台灣曾試圖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努力。 

筆者曾不斷呼籲,台灣不應投入過多資源在低所得低科技的中國,進行過於緊密的經濟整合,否則,在語言相通,而中國規模又絕對大的不對稱下,極易誘引台灣資源不當地流入中國,過度利用中國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以致形成「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因而無足夠資源留在台灣,以努力創新高附加價值的未來新興產業。

連結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已證明是一條失敗的策略路線。

當前台灣已陷入貿易理論「貧窮化經濟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的困境:即便台灣經濟有成長,但出口產品價值低落,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市場佔有率萎縮,以及實質薪資不斷倒退。台灣人民要奮起,阻止這個貧窮化趨勢的發展,否則,台灣將淪落再度成為一個低所得的開發中經濟體。 

馬英九的「633」,「黃金雙航圈」,「黃金十年」等口號,早已淪為笑柄。他不思導正連結中國帶來的「貧窮化經濟成長」,現在反而進一步企圖強行通過服貿協議,以完成台灣鎖入中國的最後階段。 

一個施政滿意度遠低於20%的馬英九,已沒有推動重大政策的正當性。他已沒有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謹以本文向318勇敢的台灣青年學生致敬。台灣人民,加油!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Thursday, March 06, 2014

台灣經濟悶與衰的原因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餘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 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
PS: 本文投書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編輯以<連結中國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名稱刊出,但內文遭不當刪減,特別是筆者對中國國務院參事暨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的批判部份。 林毅夫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是經濟專家,但竟把台灣經濟陷入困難的事實,加以扭曲,以服務他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遂行對台灣進行統戰,遺憾!。自由時報刪掉了筆者對林毅夫的批判,也是遺憾。
*******************************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06-2014;
台灣經濟長期在動態失衡下運行,遭逢國際貿易理論所稱的「貧窮化經濟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貧窮化經濟成長」僅是經濟模型上的理論推演,存在現實世界的可能性不高。但熟悉經濟動態均衡分析的專家,會為台灣經濟失衡的態勢感到悲觀:

、台灣長期經濟潛在成長率不斷下降,創造財富的能力萎縮。在這個背景下,勞動薪資與總體經濟成長又呈長期脫勾現象,薪資人口普遍無法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在經濟成長下,實質薪資竟然不斷倒退,薪資階層愈來愈窮, 資本擁有者成為「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最大贏家

第二、台灣製(made in Taiwan) 商品在世界貿易市場佔有率呈現長期性萎縮,而且落後南韓差距不斷擴大,這個現象,在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政府2008年執政以來,特別明顯。

第三、台灣對外貿易條件惡化, 導致台灣製商品在全球市場愈來愈沒有價值。換言之,勞工,資本,土地,以及技術在台灣結合共同創造價值的能力,在全球經濟裡已愈來愈不重要。沒錯,台積電仍然是高創值的公司,但類似台積電的公司已愈來愈少。

上述經濟成長變弱,人民變窮,外貿市場佔有率變小,貿易條件變差四者, 就是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表徵,都有官方統計數據可佐證。 如無法遏止「貧窮化經濟成長」,台灣終究勢必淪落,再度成為一個低所得的開發中經濟體。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日前在北京演說時表示:「90年代初,台灣經濟本來排在韓國前面,但近年逐漸下滑,已被超越,主要是經濟受政治干預所致,包括戒急用忍、南進政策;馬英九上台後,兩岸簽署ECFA原提供快速增長平台,但服貿協議迄未生效,原可利用大陸龐大市場的機遇與動力,都未發揮效用。」

事實上,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遺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如今台灣和中國雙邊的產業範圍擴大重疊,台灣在地新舊產業交替緩慢,整體創新毀滅循環失去平衡。這就是「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如何讓台灣陷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因果。林毅夫先生,我說得有道理嗎?

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是很吊詭的。如何善用政策誘因,導引市場機制,以促進最符合全民長時期福祉的資源分配,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系瑞丁教授(Stephen Redding1999年在牛津經濟期刊(Oxford Economic Papers)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指出,一個開發中經濟的最適發展策略,必須在「利用今日已擁有產業的舊比較優勢」與「發展未來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新比較優勢」之間尋求平衡,否則,自由貿易,會導致過度專業化在舊有比較優勢,反而不利經濟發展。

筆者2010年則在結構改變與經濟動力(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的另一國際學術期刊,以數值模擬說明,像台灣這樣一個中所得(middle-income)經濟體,不應過度投資於「利用今日中國的既有比較優勢」,而更應以政策導引強化R&D,以拉近美國等先進國的技術水平

馬英九政府現在推動的所謂「自經區」與「服貿協議」,勢將進一步強化「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台灣與中國雙邊產業重疊也只會更加延伸擴大,要擺脫「貧窮化經濟成長」有可能嗎?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美國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ne 15, 2013

誰是台灣薪資停滯的罪魁禍首?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6-15-2013; 自由時報, 06-19-2013

民進黨新潮流派系林濁水先生最近發表「解構偽學者型塑的陳水扁經濟民族主義」一文,將「台獨」與「經濟民族主義」掛勾,並直指前總統陳水扁是台灣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讀到這篇文章時,本人恰巧在已接連經濟衰退七年的南歐希臘,參加國際總體經濟分析暨國際金融年會。

林濁水的論點,諸多偏差。首先,經濟民族主義是模糊的概念,屬於政治語言,現代經濟學者是不會拿來論述一項政策主張。經濟民族主義,約略說,是反全球化,是保護主義。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何必仰賴經濟民族主義!

台灣和中國的雙邊經濟關係,從來就不是0或1的選擇。

從台灣主體利益出發,台、中雙邊經濟整合的最適化程度,當然處於0(全面孤立)與1(全面整合)之間。這當中有許多可能,但執意超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架構,以加深台、中雙邊整合,並不一定是好的。以經濟術語說,追求「最適整合」的過程中,台灣應確保該雙邊整合的「社會邊際成本」不致於超過「社會邊際利益」。

姑不論成功與否,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提出「戒急用忍」,顯然有試圖調整台、中雙邊整合速度,以平衡台灣社會成本與社會利益的政策考慮。林濁水把「戒急用忍」貼上「經濟民族主義」標籤,並說「經濟民族主義」是「台灣基進台獨」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當中的連結,有嗎?怕是自己的聯想衝過頭了。

1990年代開始,「中國熱」越燒越旺,台、中雙邊經濟整合越來越緊密:台灣企業不斷出走,以利用供給充沛而廉價的中國勞工。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整合,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呈現長期弱化,而台灣勞工實質薪資的成長,則以更大的弱化速度,逐年降落,甚至在馬英九執政時,實質薪資不增反減。

如圖所示,在1985-1989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8.39% (按幾何平均,以下同),在1990年代上半期間(1990-94)下降至5.55%,在1990年代下半期間(1995-99)進一步腰斬為2.25%。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期間(2000-07),再進一步降至0.81%, 僅呈微幅成長。接下來,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2期間,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轉呈衰退將近1%.

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多年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成長逐年弱化,終致於弱化成停滯或衰退,背後一定有更根本的因素造成。我的看法是,這些因素包括:

1.  1980年代中期後,台幣過度升值, 加之,中國經濟適時改革開放,釋出廉價勞工吸引外資。
2.  台灣產業外移中國,但新興高附加價值產業又培植不易,造成 創新毀滅失衡。
3.  中國國民黨,和部份民進黨派系,鼓動西進中國論。
4.  政府誤認連結中國可以發展台灣經濟。

以上因素交錯作用,台灣已錯失寶貴的20年。事實已經證實:連結中國的西進論 或民進黨的台灣「新絲路」都是錯誤的戰略。

林濁水文中指“因此如真的從經濟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造成產業出走,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陳水扁,根本輪不到馬英九來當”,恐怕是倒果為因?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
1.  以上數據計算,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的統計資料。
2.  實質薪資 = 名目薪資/CPI x 100
3.  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的估算,是按幾何平均。例如, 民進黨執執政的2000-2007的 平均成長率為:

g = (w_2007 / w_1999)^(1/n) - 1, where n = 2007 - 1999 and w 指實質薪資。

4.   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和「實質薪資」統計資料彙整如下:






繼續閱讀...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蔡英文路線就是總統敗選的基本原因

包括蔡英文在內的一些民進黨人士常常強調世代交替但民進黨新世代的戰略論述和擘劃功力 顯然不足。這次總統選戰敗選的基本原因,相當程度,就是出在於台灣未來走向不明, 切割前總統陳水扁,以及經濟發展論述不足的蔡英文路線。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2-10-2012;  蘋果日報, 02-15-2012

台灣是一個有情的社會但也容易濫情。 台灣社會上已有各種人才,但台灣人民仍缺乏自信。台灣人民不安常常想像自身處在無助的急流中。也因此台灣人民需要隨時緊握浮木。蔡英文就是總統大選以來,台灣人民的浮木你要保護她你不能批評, 批評就是壞團結。這當中充滿了情緒和矛盾其實,領袖是必須接受淬煉領袖是要來領導人民不是要來追隨人民。

但蔡英文從未申張台灣未來的走向。她很小心。因此台灣共識裡面沒有內容。也因此,讓自己陷入被對手步步進逼追問的窘境。要當總統領導台灣,卻又刻意模糊台灣未來的政治方向,自然難以激發台灣選民熱情, 加上切割前總統陳水扁及其八年執政結果南台灣綠贏大票倉開得難看,投票率又遠低預期。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敗選,而且是敗給一個施政「不滿意度」,一值高於「滿意度」的現任總統。馬英九執政前三年(2008, 2009, 2010), 政府財政惡化 ,台灣實質GDP平均每年真正的成長率只有1.51%而已,實質薪資停滯,財富分配惡化,失業率又高居東亞四小龍之首。整個社會中產階級鬆動, 大環境本應有利於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

但選戰期間,蔡英文側重公平分配的左派經濟論述不僅沒有如預期大贏南台灣,而且也顯然沒有說服都會選民,而台灣大敗。左派經濟論述的公平正義並沒有錯,但蔡英文的經濟發展論述薄弱。沒有發展,就沒有經濟成長,也就沒有進行分配的可能。台灣人民要分配公平,更要發展機會。

蔡英文說要「翻轉治國軸線創造台灣發展的藍海」。 但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在那裡應該是什麽應該如何建構台灣與中國透過ECF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會不會因為政經緊密整合,而被進一步威脅台灣主體,以及弱化台灣建構未來經濟成長新引擎的能力這些都會影響或決定台灣未來的發展路徑。

包括蔡英文在內的一些民進黨人士常常強調世代交替但民進黨新世代的戰略論述和擘劃功力 顯然不足。這次總統選戰敗選的基本原因,相當程度,就是出在於台灣未來走向不明, 切割前總統陳水扁,以及經濟發展論述不足的蔡英文路線。

二十餘年來,台灣與中國關係的主旋律,就是年年日益加深的台、中經濟整合。在這個主旋律下,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弱化,工作機會流失到中國,薪資所得已滑落到GDP50%以下的戰後空前低水平,危及社會中產階級,而中國影響力更已威脅到台灣的獨立自主。 

此際,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擘劃守護台灣與發展台灣的中、長期策略。民進黨謝長廷反而主張要貼近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政策,難道這是斯德歌爾摩症候群?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Saturday, January 07, 2012

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已經潰敗:馬英九輸給陳水扁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07-2012; 自由時報,01-08-2012

去(2011)年全球股市平均跌了12.1%,美股維持平盤,歐股丟掉11%,但台股慘跌21%,中股下挫22%,港股縮水20%,同居東亞之冠。台、港、中三者邁向「經濟一體化」,衍然已成形。它們跌幅一致,也都摔得遠比日、新、韓嚴重。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

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股市反映了台灣經濟基本面的惡化:按主計處經季節調整的各季實質GDP,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年率已出現負成長。其中投資成長年率,由第二季負19.80%,繼續惡化擴大為負26.18%。實質出口也出現負成長,第二季成長年率負1.66%,第三季再惡化為負2.65%。

第四季形勢依然險峻: 按英國匯豐銀行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迄十二月底,台灣的PMI已連續七個月份盤旋在50以下,這表示台灣製造業持續處於萎縮階段。而 去年十一月出口訂單僅較年前小幅成長2.54%,創下2009年九月以來單月成長最低紀錄(其中來自中國的出口訂單竟祇少許增加0.14%)。若考率物價水準的變動,當前台灣出口正處於衰退或停滯階段。

換句話說,投資和出口這兩大經濟成長引擎已然熄火。諷刺的是,台灣資金外流到中國投資,仍然源源不絕的大幅成長。

主計處把去年全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至4.51%,而外資銀行則更為悲觀。至於新、韓、港,亞銀預估去年經濟成長率為: 新加坡5.1%,南韓3.7%,香港5.0%。馬英九整個四年(2008-2011)總統任期的成長成績單究竟為何? 我們來比一比:

按照《未經流量調整的簡單幾何平均》,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43%,低於新加坡4.92%,高於南韓3.10%和香港2.84% (新、韓、港的計算按世銀資料和亞銀預估,下同)。但這項排名是錯誤的,因為簡單幾何平均只是一個近似值,在短期景氣大幅震盪下會產生過大的誤差。

若按照《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則沒有誤差問題:在此算法下,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僅成長2.31% (而前三年平均僅及1.51%),分別低於新加坡3.72%和南韓2.62%,僅高於香港1.99%。

以主計處的專業應可輕易地驗算,証明筆者上提《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的數字,才是真實的平均每年成長率。若要了解計算公式,可參閱筆者部落格專論「 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年成長率3.08%,誤差很大」。

事實証明,馬英九經濟成長成績單,排在東亞四小龍末段班。而且,也顯然輸給了陳水扁前後兩個四年總統任期: 陳水扁第一個四年總統任期(2000 – 2003),遭逢全球技術泡沫化衝擊,按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19%,而第二個四年總統任期(2004 – 2007)平均每年成長5.57%,都超越了馬英九四年平均每年成長2.31%。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年成長率3.08%,誤差很大

這些運算只是呈現數值關係的邏輯,不需要經濟理論也能懂。它告訴我們:馬英九2008-2010執政下,台灣經濟平均每年約略僅成長1.51%,而主計處提出的算數平均3.21%與幾何平均3.08%,都過度浮誇了馬英九執政的經濟成長表現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2-2011; 

自由時報記者陳永吉1219日專題報導「馬執政3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僅1.51% 引述本人同月14日自由廣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的正確算法 」一文,再度強調馬執政3 經濟成長率平均僅1.51%,而不是算數平均嚴重高估的3.21% 

針對該專題報導,行政院主計處同(19)日發佈新聞稿謂:多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之計算,國際上一般有算數平均和幾何平均兩種方式。該新聞稿指出,按算數平均,馬政俯20082007三年平均每年台灣經濟成長3.21%;如按幾何平均,平均每年經濟成長3.08% 

至於本人按正確算法「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算出三年平均每年成長1.51%,主計處新聞稿則以各國採用」,輕描淡寫略過。 

請問行政院主計處:究竟是算數平均3.21%, 還是你的幾何平均3.08%, 或者還是我的幾何平均1.51%, 才是馬英九執政前面三年台灣真正的平均每年成長幅度?主計處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在此,我再為讀者分析一次。 

為便於說明,以y0表示2007(即基礎年)實質GDP,而y1 y2 y3 則分別代表馬英九政府第一年(2008),第二年(2009),以及第三年(2010)的實質GDP 

按主計處新聞稿提出的資料:y0 = 129,759.85億元(台幣,下同);y1 = 13706.81億元;y2 = 128,340.49億元;y3 = 142,102.85億元。 

因此,在馬英九執政下,各年經濟成長率是:20080.73%2009年負1.81%; 201010.72%。三年GDP實際總和(Y)等於 y1+y2+y3 = 401,150.15億元。 

假定這三年GDP實際成長等同於平均每年成長3.08% (主計處幾何平均),則三年GDP試算總和(YG ) 等於 y0 x (1.0308 + 1.03082 + 1.03083) = 413,755.34億元,比實際總和多出了12,605.19億元;即 YG > Y。結果與算數平均一樣,主計處幾何平均3.08%試算的GDP還是大幅高估了台灣GDP的實際成長。 

若我們用1.51%(本人計算的流量調整幾何平均), 則三年GDP試算總和(YFG ) 等於 y0 x (1.0151 + 1.01512 + 1.01513) = 401,154.58億元,約等於實際總和GDP(即 YFG Y)。 

這些運算只是呈現數值關係的邏輯,不需要經濟理論也能懂。它告訴我們:馬英九20082010執政下,台灣經濟平均每年約略僅成長1.51%,而主計處提出的算數平均3.21%與幾何平均3.08%,都過度浮誇了馬英九執政的經濟成長表現。 

本人計算的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公式是:[註一] 

Y/y0 = (1 + g) + (1 + g)2 + (1 + g)3,其中 Y = y1+y2+y3 

主計處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公式是[註二]:

y3/y0 =  (1 + g)3
 

GDP是存量(stock),主計處的公式將百分之百正確。但GDP不是存量,而是一定期間的流量(flow)。所以,主計處的幾何平均3.08%必然產生誤差。 

這個誤差可大可小。如果台灣經濟基本上處於長期性「穩定均衡 」,每年實際成長率幾乎接近一個固定常數,那麽 主計處幾何平均的誤差也將微乎其微。而我的幾何平均公式也自然可因而簡化為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公式,因為此時 Y/y0  - (1+g) - (1+g)2 約略等於 y3/y0[註三]。 

但在短期景氣循環震盪的階段,則不然。 因此,主計處的幾何平均3.08%嚴重偏離了1.51%,而產生了巨大誤差。主計處應注意,與算數平均一樣,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率,畢竟只是一個近似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在 y 是流量的前提下,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的公式可寫成:


                 g = [Y/y- (1 + g) - (1 + g)2]1/3 - 1

讀者可利用定點趨近法 fixed-point iteration)算出 g 的值。 

註二:行政院主計處的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的公式可寫成: 

           g = [y3/y]1/3  - 1 

註三: 假定台灣在接近長期穩定均衡(steady state equilibrium)的情況下,實際GDPyi )與試算GDP y0 (1+g)i, i = 1, 2, 3)約略相等,亦即:  

           y= y0 (1 + g)i  

因此,Y - y0 (1 + g) - y0 (1 + g)2 = Y – y1 – y2 = y3,也因此, Y/y- (1 + g) - (1 + g)2  = y3/
y0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11

馬英九執政前三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僅成長1.51%, 大幅落後新加坡和南韓

總統電視辯論時,馬先生說: 近四年來,世界不景氣,台灣卻逆風高飛,去年經濟成長,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二。但真相是,馬英九執政前三年,按照實質GDP,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僅僅只有1.51%。

在亞洲四小龍中,同樣三年期間,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2.86,南韓2.22%,都大幅領先台灣。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07-2011;自由時報, 12-14-2011

總統電視辯論時,馬先生說: 近四年來,世界不景氣,台灣卻逆風高飛,去(2010)年經濟成長10.72%,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二。  

但真相是,馬英九執政前三年(2008-2010),按照實GDP,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僅僅只有1.51%
 

在亞洲四小龍中,同樣三年期間,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2.86%,南韓2.22%,都大幅領先台灣。 諷刺的是,早就納入中國版圖,並更早與中國簽署類似ECFA的香港,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更低落到只有1.39%。台、港成長表現遠不如新、韓,而台灣失業率又居首。 這樣的對照,台灣真的是逆風高飛?


讀者們也許會問:馬英九執政前三年成長率不是2008年的0.73%2009年的負1.81%,以及2010年的10.72%嗎?如是,三年算數平均成長率不是應達到3.21% [ (0.0073 - 0.0181 + 0.1072)/3]?

的確,算數平均3.21%。但在景氣上下大幅振盪,GDP不是逐年穩健增長時,算數平均會顯著高估。正確的算法是使用「幾何平均」,如此算, 三年平均僅及1.51%,讀者當然會很訝異,算數平均竟會發生倍數高估!茲簡單的說明如下:

馬英九執政下,按2006年幣值,台灣GDP2008年 達13706.8億台幣,2009年達128,340.5億台幣,2010年達142,102.9億台幣,實際三年總和(Y )401,150.2億台幣。

假定算數平均是對的,那麽自2007基礎年GDPy129,759.9億起跳,每年成長3.21%,則馬政府三年總和GDP也應等於 Y = y  x (1.0321 + 1.03212 + 1.03213)。但算出來的Y值則高達414,810.6億,亦即高估了13,660.4億台幣。也就是說算數平均」在當前環境嚴重錯誤。

如按每年成長1.51%Y = y x (1.0151 + 1.01512 + 1.01513) = 401,150.5億台幣,與實際三年總和一致(小數點不同是因四捨五入關係)。

上面說明証明了:馬英九執政前三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51%, 而不是台灣媒體所說的3.21%

但要如何算出三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g)?  首先,要知道GDP是流量,不是存量。所以計算g值必須透過求解數學方程式:

 Y/y = (1+g) + (1+g)2+ (1+g)3 

其中Y/y 約略大於3.09, 是指2008-2010三年實際總和GDP除以基礎年(2007)GDP的倍數。設若此倍數恰等於三,那麽g值正等於零,表示三年經濟平均零成長。

為便於對照,我從亞洲四小龍實質GDP政府統計的原始資料,算出2008-2010各年經濟成長率,以及按算數平均」和「幾何平均」算出平均每年成長率如下 :
  
                 2008        2009        2010      算數平均      幾何平均
台灣            0.73         -1.81       10.72          3.21               1.51
南韓            2.30          0.20         6.06          2.85               2.22
新加坡        1.49         -0.77       14.47          5.06               2.86
香港            2.31         -2.66         6.97          2.21               1.39

表列得知,在國際金融風暴衝擊下,平均每年成長,台、韓、新、港都沒有能力 保三 。與中國特別深度整合的台灣和香港,甚至連 保二 」都達不到。而且,也証實:當GDP起落變動過大時,算術平均就不是可信賴的算法,台、新即為明顯二例。

馬英九領導的團隊,執行的是無效率又浪費的赤字擴張政策,自我感覺良好,但激勵成長是失敗的(三年GDP平均每年僅微增1.51%),創造就業也不行,反而資金加速流向中國,社會所得分配繼續惡化,稅基萎縮,政府負債累累。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後記:本文也刊登在自由時報 (12-14-2011), 但內文2009年達128,340.5億台幣,原先誤植為128,430.5億台幣。這僅是34和43兩位數打印顛倒而已,跟全文所有數字運算無關。特此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