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西進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西進論.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rch 23, 2014

反對服貿連結中國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23-2014;  民報, 03-25-2014

馬英九已沒有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記得在總統大選時,他曾說:台灣未來的前途應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但他取得執政權後,卻說:台灣和中國是一中架構下區對區的關係。

他,粗暴地違逆台灣人民熱愛獨立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硬要把台灣和台灣人民推入一個中國的政經牢籠。

2010629日,在他的執政下,台灣和中國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此一協議並不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底下,會員與會員之間區域經濟整合的協議, 卻不折不扣是一中架構下被視同為中國內部區域整合的特殊經貿安排。 

ECFA的協議條文裡,台灣就連在WTO下已屬委屈的「獨立關稅領域」位階,都已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聯手催毀了。 

台灣的主體性被犧牲了,台灣也被鎖進一個中國架構下的「一中市場」。未來若有雙邊經貿糾紛,台灣將很難透過WTO的仲裁機制來尋求解決。 

他,現在所剩的總統任期不多了,卻略過台灣和中國之間「商品貿易」問題的談判,而急於推動台、中雙邊「服務貿易」的 自由化。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冒進行為。

中國處心積慮要併吞台灣,早於20053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企圖片面以中國國內法,非法正當化中國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以國家暴力侵犯台灣及台灣人民。 

何況,服務貿易涉及層面廣大,一旦對企圖併吞台灣的中國,敞開門戶,舉凡台灣內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整體安全,未來將遭受不可逆,以及不可修補的嚴重衝擊。

對中國服貿門戶一開,未來只會更開。因此,台灣與中國雙邊服務貿易的問題,不應只是停留在計算「誰受益,誰受害」的利益補償而已。

在此,要提醒台灣人民:服務貿易已接近了台灣與中國雙邊經濟整合的最後階段。當這樣的雙邊整合,進入一個不可逆轉的軌道時,中國併吞台灣的政治協商將很快到來!

反對服貿,並不只是針對馬英九黑箱作業或不遵守程序正義的問題而已。反對服貿,更重要的意義,就是在維護台灣獨立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馬英九說:自由開放對台灣最有利。事實上,台灣已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遠遠超過中國的開放程度。而且,台灣又是WTO會員,也自然享有WTO經貿投資體制的多邊互惠利益。說台灣鎖國者,其實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無稽之談。 

再者,符合台灣長遠世代利益,應是優先和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而友好的高科技高所得國家,進行多邊的平行互惠開放。

但他和中國共產黨政府聯手: 在政治面,以「一中」框住台灣。在經濟面,以ECFA將台灣鎖進中國。現在,則進一步利用服務貿易自由化,企圖讓台灣和中國的雙邊產業全面重疊。這樣的發展,令人擔心,因為馬英九一步又一步地在削弱台灣未來向中國說「不」的實力與籌碼。 

他又說:對中國開放,將有助於台灣未來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實則,長久來,中國一值藉由國際政治打壓,阻撓台灣參與任何區域經濟整合,包括台灣曾試圖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努力。 

筆者曾不斷呼籲,台灣不應投入過多資源在低所得低科技的中國,進行過於緊密的經濟整合,否則,在語言相通,而中國規模又絕對大的不對稱下,極易誘引台灣資源不當地流入中國,過度利用中國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以致形成「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因而無足夠資源留在台灣,以努力創新高附加價值的未來新興產業。

連結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已證明是一條失敗的策略路線。

當前台灣已陷入貿易理論「貧窮化經濟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的困境:即便台灣經濟有成長,但出口產品價值低落,貿易條件惡化,貿易市場佔有率萎縮,以及實質薪資不斷倒退。台灣人民要奮起,阻止這個貧窮化趨勢的發展,否則,台灣將淪落再度成為一個低所得的開發中經濟體。 

馬英九的「633」,「黃金雙航圈」,「黃金十年」等口號,早已淪為笑柄。他不思導正連結中國帶來的「貧窮化經濟成長」,現在反而進一步企圖強行通過服貿協議,以完成台灣鎖入中國的最後階段。 

一個施政滿意度遠低於20%的馬英九,已沒有推動重大政策的正當性。他已沒有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謹以本文向318勇敢的台灣青年學生致敬。台灣人民,加油!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Thursday, March 06, 2014

台灣經濟悶與衰的原因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餘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 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
PS: 本文投書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編輯以<連結中國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名稱刊出,但內文遭不當刪減,特別是筆者對中國國務院參事暨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的批判部份。 林毅夫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是經濟專家,但竟把台灣經濟陷入困難的事實,加以扭曲,以服務他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遂行對台灣進行統戰,遺憾!。自由時報刪掉了筆者對林毅夫的批判,也是遺憾。
*******************************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06-2014;
台灣經濟長期在動態失衡下運行,遭逢國際貿易理論所稱的「貧窮化經濟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貧窮化經濟成長」僅是經濟模型上的理論推演,存在現實世界的可能性不高。但熟悉經濟動態均衡分析的專家,會為台灣經濟失衡的態勢感到悲觀:

、台灣長期經濟潛在成長率不斷下降,創造財富的能力萎縮。在這個背景下,勞動薪資與總體經濟成長又呈長期脫勾現象,薪資人口普遍無法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在經濟成長下,實質薪資竟然不斷倒退,薪資階層愈來愈窮, 資本擁有者成為「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最大贏家

第二、台灣製(made in Taiwan) 商品在世界貿易市場佔有率呈現長期性萎縮,而且落後南韓差距不斷擴大,這個現象,在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政府2008年執政以來,特別明顯。

第三、台灣對外貿易條件惡化, 導致台灣製商品在全球市場愈來愈沒有價值。換言之,勞工,資本,土地,以及技術在台灣結合共同創造價值的能力,在全球經濟裡已愈來愈不重要。沒錯,台積電仍然是高創值的公司,但類似台積電的公司已愈來愈少。

上述經濟成長變弱,人民變窮,外貿市場佔有率變小,貿易條件變差四者, 就是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表徵,都有官方統計數據可佐證。 如無法遏止「貧窮化經濟成長」,台灣終究勢必淪落,再度成為一個低所得的開發中經濟體。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日前在北京演說時表示:「90年代初,台灣經濟本來排在韓國前面,但近年逐漸下滑,已被超越,主要是經濟受政治干預所致,包括戒急用忍、南進政策;馬英九上台後,兩岸簽署ECFA原提供快速增長平台,但服貿協議迄未生效,原可利用大陸龐大市場的機遇與動力,都未發揮效用。」

事實上,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遺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如今台灣和中國雙邊的產業範圍擴大重疊,台灣在地新舊產業交替緩慢,整體創新毀滅循環失去平衡。這就是「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如何讓台灣陷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因果。林毅夫先生,我說得有道理嗎?

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是很吊詭的。如何善用政策誘因,導引市場機制,以促進最符合全民長時期福祉的資源分配,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系瑞丁教授(Stephen Redding1999年在牛津經濟期刊(Oxford Economic Papers)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指出,一個開發中經濟的最適發展策略,必須在「利用今日已擁有產業的舊比較優勢」與「發展未來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新比較優勢」之間尋求平衡,否則,自由貿易,會導致過度專業化在舊有比較優勢,反而不利經濟發展。

筆者2010年則在結構改變與經濟動力(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的另一國際學術期刊,以數值模擬說明,像台灣這樣一個中所得(middle-income)經濟體,不應過度投資於「利用今日中國的既有比較優勢」,而更應以政策導引強化R&D,以拉近美國等先進國的技術水平

馬英九政府現在推動的所謂「自經區」與「服貿協議」,勢將進一步強化「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台灣與中國雙邊產業重疊也只會更加延伸擴大,要擺脫「貧窮化經濟成長」有可能嗎?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美國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Saturday, June 15, 2013

誰是台灣薪資停滯的罪魁禍首?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6-15-2013; 自由時報, 06-19-2013

民進黨新潮流派系林濁水先生最近發表「解構偽學者型塑的陳水扁經濟民族主義」一文,將「台獨」與「經濟民族主義」掛勾,並直指前總統陳水扁是台灣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讀到這篇文章時,本人恰巧在已接連經濟衰退七年的南歐希臘,參加國際總體經濟分析暨國際金融年會。

林濁水的論點,諸多偏差。首先,經濟民族主義是模糊的概念,屬於政治語言,現代經濟學者是不會拿來論述一項政策主張。經濟民族主義,約略說,是反全球化,是保護主義。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何必仰賴經濟民族主義!

台灣和中國的雙邊經濟關係,從來就不是0或1的選擇。

從台灣主體利益出發,台、中雙邊經濟整合的最適化程度,當然處於0(全面孤立)與1(全面整合)之間。這當中有許多可能,但執意超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架構,以加深台、中雙邊整合,並不一定是好的。以經濟術語說,追求「最適整合」的過程中,台灣應確保該雙邊整合的「社會邊際成本」不致於超過「社會邊際利益」。

姑不論成功與否,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提出「戒急用忍」,顯然有試圖調整台、中雙邊整合速度,以平衡台灣社會成本與社會利益的政策考慮。林濁水把「戒急用忍」貼上「經濟民族主義」標籤,並說「經濟民族主義」是「台灣基進台獨」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當中的連結,有嗎?怕是自己的聯想衝過頭了。

1990年代開始,「中國熱」越燒越旺,台、中雙邊經濟整合越來越緊密:台灣企業不斷出走,以利用供給充沛而廉價的中國勞工。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整合,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呈現長期弱化,而台灣勞工實質薪資的成長,則以更大的弱化速度,逐年降落,甚至在馬英九執政時,實質薪資不增反減。

如圖所示,在1985-1989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8.39% (按幾何平均,以下同),在1990年代上半期間(1990-94)下降至5.55%,在1990年代下半期間(1995-99)進一步腰斬為2.25%。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期間(2000-07),再進一步降至0.81%, 僅呈微幅成長。接下來,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2期間,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轉呈衰退將近1%.

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多年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成長逐年弱化,終致於弱化成停滯或衰退,背後一定有更根本的因素造成。我的看法是,這些因素包括:

1.  1980年代中期後,台幣過度升值, 加之,中國經濟適時改革開放,釋出廉價勞工吸引外資。
2.  台灣產業外移中國,但新興高附加價值產業又培植不易,造成 創新毀滅失衡。
3.  中國國民黨,和部份民進黨派系,鼓動西進中國論。
4.  政府誤認連結中國可以發展台灣經濟。

以上因素交錯作用,台灣已錯失寶貴的20年。事實已經證實:連結中國的西進論 或民進黨的台灣「新絲路」都是錯誤的戰略。

林濁水文中指“因此如真的從經濟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造成產業出走,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陳水扁,根本輪不到馬英九來當”,恐怕是倒果為因?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
1.  以上數據計算,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的統計資料。
2.  實質薪資 = 名目薪資/CPI x 100
3.  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的估算,是按幾何平均。例如, 民進黨執執政的2000-2007的 平均成長率為:

g = (w_2007 / w_1999)^(1/n) - 1, where n = 2007 - 1999 and w 指實質薪資。

4.   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和「實質薪資」統計資料彙整如下:






繼續閱讀...

Saturday, January 07, 2012

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已經潰敗:馬英九輸給陳水扁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07-2012; 自由時報,01-08-2012

去(2011)年全球股市平均跌了12.1%,美股維持平盤,歐股丟掉11%,但台股慘跌21%,中股下挫22%,港股縮水20%,同居東亞之冠。台、港、中三者邁向「經濟一體化」,衍然已成形。它們跌幅一致,也都摔得遠比日、新、韓嚴重。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

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股市反映了台灣經濟基本面的惡化:按主計處經季節調整的各季實質GDP,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年率已出現負成長。其中投資成長年率,由第二季負19.80%,繼續惡化擴大為負26.18%。實質出口也出現負成長,第二季成長年率負1.66%,第三季再惡化為負2.65%。

第四季形勢依然險峻: 按英國匯豐銀行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迄十二月底,台灣的PMI已連續七個月份盤旋在50以下,這表示台灣製造業持續處於萎縮階段。而 去年十一月出口訂單僅較年前小幅成長2.54%,創下2009年九月以來單月成長最低紀錄(其中來自中國的出口訂單竟祇少許增加0.14%)。若考率物價水準的變動,當前台灣出口正處於衰退或停滯階段。

換句話說,投資和出口這兩大經濟成長引擎已然熄火。諷刺的是,台灣資金外流到中國投資,仍然源源不絕的大幅成長。

主計處把去年全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至4.51%,而外資銀行則更為悲觀。至於新、韓、港,亞銀預估去年經濟成長率為: 新加坡5.1%,南韓3.7%,香港5.0%。馬英九整個四年(2008-2011)總統任期的成長成績單究竟為何? 我們來比一比:

按照《未經流量調整的簡單幾何平均》,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43%,低於新加坡4.92%,高於南韓3.10%和香港2.84% (新、韓、港的計算按世銀資料和亞銀預估,下同)。但這項排名是錯誤的,因為簡單幾何平均只是一個近似值,在短期景氣大幅震盪下會產生過大的誤差。

若按照《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則沒有誤差問題:在此算法下,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僅成長2.31% (而前三年平均僅及1.51%),分別低於新加坡3.72%和南韓2.62%,僅高於香港1.99%。

以主計處的專業應可輕易地驗算,証明筆者上提《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的數字,才是真實的平均每年成長率。若要了解計算公式,可參閱筆者部落格專論「 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年成長率3.08%,誤差很大」。

事實証明,馬英九經濟成長成績單,排在東亞四小龍末段班。而且,也顯然輸給了陳水扁前後兩個四年總統任期: 陳水扁第一個四年總統任期(2000 – 2003),遭逢全球技術泡沫化衝擊,按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19%,而第二個四年總統任期(2004 – 2007)平均每年成長5.57%,都超越了馬英九四年平均每年成長2.31%。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Sunday, October 23, 2011

危機中的台灣: 馬政府不只ECFA出問題 這是整個經濟思維的錯誤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3-2011;自由時報, 11-6-2011

 
中國崛起,政、經、軍力量隨之大幅擴張,台灣當然必須嚴肅,並且正確面對。

1995年,中國商品出口佔全球商品出口總額僅2.88%,當年台灣該項出口佔有率為2.19%。以中國幅員人口之大, 全球出口市場佔有率不及3%, 是非常不相稱。但隨著出口快速擴張,所謂「中國工廠」把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的佔有率,逐年推高。2010年,中國出口的佔有率竟高達10.35%, 首度突破百分之十的大關。

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國。2004年,中國出口首度超越日本; 2007年, 再超越美國; 2009年, 再進一步超越德國。

同期間,台灣在全球出口佔有率則大底呈長期下降的基調,雖然在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施行期間,台灣出口佔有率曾回升達2000年的2.34%, 但自「 戒急用忍 」被「 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取代後,前民進黨政府對投資中國鬆綁,台灣出口佔有率逐年下滑,由1995年的2.19%滑落到2007年的1.76%。

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回執政,馬英九政府馬上撤銷台商投資中國的百分之四十上限,更進一步鬆綁台、中雙邊經貿投資,乃至於推動簽署今(2011)年一月正式生效的所謂ECFA,企圖法制化「一個中國」架構下台灣與中國更緊密整合的進程。

結果呢?馬英九執政的第一年 (2008), 台灣商品出口在全球的佔有率下墜到僅1.59%的驚人低水平。2009年略回升至1.63% ,2010年再回升至1.80%。當然國際景氣循環,或區域性重大政經事件, 都會影響各國出口成績。但審視台灣和鄰國南韓彼此在全球商品出口佔有率的消長,我們對台灣經濟創造財富、分配財富的前景感到憂心!

如圖一所示,台灣商品出口在全球的佔有率,落後南韓的差距一值不斷地在擴大中:

1995年,南韓商品出口佔全球的2.42%, 台灣落後0.23個百分點。 2007年,南韓出口佔有率為2.65%, 台灣落後增達0.89個百分點。2010年,南韓出口佔有率挺升達3.06%, 台灣更落後高達1.25個百分點。

在馬英九執政前三年,按出口佔有率,南韓拉開台灣的差距首度突一個百分點!以2010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1兆5,283億美元換算,台灣1.25個百分點的落後相等於輸掉一年190億美元,或約當一年台幣5,700億元的外貿收入。這是很嚇人的。

面對中國的崛起,一如台灣,美、德、日等先進國在全球商品貿易的佔有率不斷受到壓縮(如圖二)。此所以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提出「美國五年出口倍增」與「重振美國高階製造業」的政策目標。商品貿易屬「有形貿易」,並未包括科技權利金等所謂「無形貿易」。美國等先進國擁有「無形貿易」的絕對科技優勢, 其國家領導人尚且表露憂心,尋求重振製造業。

而沒有絕對科技優勢的台灣,馬英九政府卻看不到商品出口優勢空間,不斷被壓縮的事實。反而大力放送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佈《2011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宣稱:台灣排名全球第6。愛爾蘭這個歐洲小國,不是也被IMD評比很高,甚至是2008年中國國民黨拿來宣傳師法取經的模範國,如今安在哉?

在中國崛起擴張經濟版圖的擠壓下, 南韓有能耐,擴大出口優勢空間 , 逐步拋開台灣於後。這才是台灣朝野應該正視的課題。

最新出口貿易統計也令人擔心,以美元計算,台灣九月商品出口較上年同期僅成長9.9% (南韓成長19.6%),其中外銷中國成長12.0%(南韓成長20.5%),外銷東協成長14.8%( 南韓成長43.2%), 外銷美國成長3.8%(南韓成長15.9%), 外銷歐洲成長8.8%(南韓成長11.2%),外銷日本則已衰退8.4%
(南韓仍大幅成長43.3%)。如以台幣計算,台灣出口早已陷停滯。

南韓在全球各區塊的成長力道,都贏過台灣。有ECFA加持的台灣,為什麽九月外銷中國的成長幅度,還遠遠落後南韓?看來在全球市場,南韓今年將繼續拉大領先台灣的差距。

抑有甚者,最近南韓先後和歐盟、美國簽署正式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南韓和台灣產業相當重疊,未來南韓在全球最大的兩個區塊,將如虎添翼,而台灣被擠壓的力道只會越來越大。

南韓採取經濟戰略,就是「連結美、歐、日等全球創新中心,積極建構本土創新能量」。這就是多年來筆者一值宣揚提議的台灣經濟發展路線。不幸,多年來,台灣一值走在「連結中國,積極建構本土為進入中國的跳板」的錯誤路線。

馬英九2008年競選政見曾提建立台灣為「 全球創新中心」,如今和「633」一樣,僅淪為口號。台灣雖然每年在美國拿到的專利為數可觀,但以更能測度一國創新能量的國際「三方專利群」(triadic patent families)來看,南韓表現突出,而台灣則遠遠落後。所謂「三方專利群」係指同一創新發明,但向美國、歐盟、日本三方申請到的專利群數。因為只有重要發明,才會向不同機構申請專利,所以「三方專利群」是一比較國際創新能量的 重要指標。

馬英九最近再提「黃金十年」的願景,徒然曝露其貴為總統,卻嚴重抽離台灣經濟的現實。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Thursday, April 22, 2010

評林建甫的鎖國論

2008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總值約6.9%, 而同年台灣在中國的市占率為9.1%, 韓國為9.9%, 兩者都超過中國進口市場在全球的相對規模。台灣在中國市占率呈現下降,又於2009年擴大落後韓國。原因可能與台灣創新不足,過度投資中國,產業技術轉移中國,加之韓幣貶值, 造成被「進口替代」等因素或有關連。拿莫須有的「鎖國論」推出『對中鎖國的後遺症』,太過牽強了吧!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4-22-2010; 自由時報, 4-25-2010

在馬英九和蔡英文要辯論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際,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特為「民進黨有沒有鎖國?」舉行研討會。時機選得真好!

該論壇總召集人也是國立台灣經濟學教授林建甫認為:「民進黨實施鎖國是很明顯。從經濟面來看,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反對兩岸三通直航、反對開放大陸觀光 客來台、反對銀行業登陸、反對提高投資大陸淨值40%的上限、反對兩岸經濟、金融合作等等;現在民進黨是在野黨,繼續反對,一個主張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出口市場封閉的政黨,這不是鎖國又是什麼?」

對於學有專精的教授輕率使用「鎖國」一詞,實在令人訝異。

按照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在2000-2008年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中國商品進口總額(不含香港部份)平均每年成長22%, 但同期間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平均每年成長率竟高達41%, 將近兩倍於中國進口成長幅度!台灣出口市場集中中國的程度也因而由2000年的不到3%成幾何級數快速增加到26%, 若加計香港部份, 台灣40%的出口集中中國。這個集中比例將近兩倍於台灣出口至美國,日本,德國三個科技先進國的總合。

台對中投資同樣快速成長, 每年投資佈局中國的真實金額也超越台灣每年的研究發展支出。

亟需創新加強經濟成長動能的台灣,不僅沒有對中國鎖國,反過來更應憂心在創新台灣與投資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之間,資源分配是否已失去應有的平衡?以及台灣是否疏離了美,日,德等全球創新中心。

林建甫教授又說:「鎖國是有代價的。自從扁政府實施鎖國政策以來,經濟每況愈下。以市占率為例,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從2002年的 12.9%向下沈淪到2009年的8.54%,同時,台灣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53%;相反的,沒有實施鎖國政策、積極對外開放的南韓,其市 占率向上提升,2009年,韓國產品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達到約11%。同時,韓國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為0.2%,比台灣還高出很多。這是台灣『對中鎖國的後遺症』」。

這樣的論斷,證據在哪?旣然鎖國的前提不存在, 又何來『對中鎖國的後遺症』?

按2008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總值約6.9%, 也就是說, 全球貿易市場有近7%在中國。而同年台灣在中國的市占率為9.1%, 韓國為9.9%, 兩者都超過中國進口市場在全球的相對規模。台灣在中國市占率呈現下降,又於2009年擴大落後韓國。

這是事實, 但原因可能與台灣創新不足,過度投資中國,產業技術轉移中國,加之韓幣貶值, 造成被「進口替代」等因素或有關連。拿莫須有的「鎖國論」推出『對中鎖國的後遺症』,太過牽強了吧!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本文發表後,林建甫也在自由時報發表
回應林環牆」一文。


繼續閱讀...

Tuesday, August 25, 2009

次佳理論與比較優勢逆轉

福利經濟學上很著名的「次佳理論」ECFA的啟示是:當前台灣即使片面掃除本身的貿易障礙﹝譬如進口關稅全面降為零﹞,或者說,在存有市場扭曲的全球經濟體系裡,台灣僅單獨和中國進行貿易自由化,而不能同時和其他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是很可能掉入「次佳理論」的陷阱,全民得不償失。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8-25-2009; 自由時報, 08-30-2009

馬英九去年一上台不久即表示台灣與中國是「區對區」的關係,馬不停蹄地推動台、中雙邊更緊密整合的經貿路線,衍然在呼應北京政府的「一中框架」。在在野勢力的質疑下,馬英九一再更改一中路線的名稱:CEPA變為CECA,再變為ECFA﹝即所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最近經濟部與遠景基金會先後發表中經院對ECFA的數值模擬 分析報告,謂:在「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形成後,依照台、中雙邊貿易自由化情境設定的不同,簽訂ECFA將對台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產生下列效果:

  • 情境一﹝僅已開放的農工產品自由化﹞:GDP可增加1.65%
  • 情境二﹝已開放進口農產品不降稅,但工業部門解除進口管制且自由化﹞:GDP可增加1.72%
  • 情境三﹝農工產品全面自由化﹞:GDP可增加1.83%

中經院的數值模擬似乎佐證:台、中雙邊貿易愈趨自由化,台灣經濟的利得也愈大。參與研究的該院研究員史惠慈即表示:「經濟成長率依模型假設條件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簽ECFA對經濟確有正面助益。」

筆者質疑,中經院的數值模擬充當ECFA背書是否經得起經濟理論與現實的嚴謹檢驗?

不少媒體記者,甚至有些財經學者,並未真正清楚上述百分比的意義,而錯誤地解讀ECFA會使台灣「經濟成長率」提昇1.651.83個百分點。其實,中經院數值模擬是屬於「比較靜態」均衡分析:當台、中雙邊貿易政策由「現狀」改變為「新的情境」時,台灣實質GDP在未來某一時點會因而比現狀水準變動多少個百分比。但「未來某一時點」距離「現狀當前這個時點」究竟需要多久時間,GDP才會增加1.65%1.83%?是需要一年,五年,抑或十年才能實現?中經院和經濟部長並無說明。

更何況數值模擬本身可能通不過檢驗:

一、次佳理論的陷阱 福利經濟學上很著名的「次佳理論」﹝Second-Best Theory﹞說:當一個經濟體存有包括進口關稅,出口補貼,產業管制,以及獨、寡佔等各種不同的「市場扭曲」類型時,其整體資源分配或者全民經濟福祇就不可能達到所謂「柏拉圖最佳均衡」,而只會停留在「次佳均衡」的非理想狀態;這時後,政府局部﹝不是全部﹞掃除市場扭曲的政策,是可能適得其反,進一步傷害到全民經濟利益!這套理論對ECFA的啟示是:當前台灣即使片面掃除本身的貿易障礙﹝譬如進口關稅全面降為零﹞,或者說,在存有市場扭曲的全球經濟體系裡,台灣僅單獨和中國進行貿易自由化,而不能同時和其他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是很可能掉入「次佳理論」的陷阱,全民得不償失。

二、模型參數敏感度分析 ─中經院使用GTAP 模型,在市場完全競爭與生產資源稟賦固定的假設下,進行一般均衡運算,以模擬前述三個政策情境。但每一個情境僅提供一個數值,中經院可能沒有做「模型參數敏感度分析」,或者也許有做,但並沒有公開揭露。模型參數影響各產業的全球性依存互動,以及各產業對政府政策的反映程度。熟悉「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的經濟學者都知道,常常有些參數須仰賴研究人員不得已的直覺判定,而不是取自系統性研究的估算值。中經院的數值模擬結果會不會因使用更加合理的模型參數,產生180度逆轉,以致台灣整體其實是會因ECFA而掉入「次佳理論」的陷阱?研究報告也沒有交待。

三、貿易轉向和產業比較優勢逆轉 實則仔細觀察,所謂「次佳理論」的陷阱應已潛藏在中經院的數值模擬中: 例如按上述情境三的模擬結果,儘管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但出口至日本、東協、美國、以及歐盟卻全面縮減;同時,台灣擁有顯著比較優勢的電機電子對全球出口反見退縮,竟然出現產業比較優勢逆轉現象。這証實ECFA會導致台灣產業比較優勢結構朝不利方向轉變,並促使已然過度集中於中國的出口市場將進一步鎖在中國,背離美、日、歐等全球創新重鎮。這樣的全球政經戰略部局,的確符合馬英九的一中思維,但難道不會傷害台灣經濟的主體自主力量,以及台灣人民的長遠利益嗎?

學者若能真正體會次佳理論的陷阱,以及台灣做為中所得經濟體面臨必須取得創新科技,追趕美、日、歐,以避開中國等後進國低成本進逼的雙重挑戰,相信替ECFA背書前,會更加謹慎。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Friday, May 22, 2009

馬上蕭條,台灣GDP被砍掉十分之一

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負成長率」繼續擴大為負10.24% ,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馬英九政府執政下的台灣景氣早已處在「蕭條」 (Depression) 中,而不是「衰退」 (Recession) 而已!按照國際上的慣例,「衰退」是指實質GDP持續兩季呈現負成長,但若衰退嚴重到10%以上的經濟負成長,即被形容為「蕭條」。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5-22-2009; 自由時報, 05-26-2009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負成長率」繼續擴大為負10.24% ,再度刷新去年第四季經修正後負8.61% (修正前為負8.36%) 的慘烈情勢。這項統計是按今年第一季台灣實質GDP與去年同季比較的年增率,這表示除非第二季台灣景氣出現V字反彈,馬英九政府執政十二個月來砍掉台灣經濟總生產這塊GDP大餅十分之一,勢必成局。

按照以上相同標準計算,南韓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4.1%,香港為負7.8% (中國為正6.1%),新加坡為負10.1%,台灣還是和去年第四季一樣,繼續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

如按照先進國家強調以實質GDP季增率換算為年率來比較,台灣今年第一季實質GDP季增年率為負18% (按第一季實質GDP為台幣2.99兆元,與上季3.14兆元比的季增率為負4.84%,折算年率為負18%), 僅稍略低於去年第四季修正後季增年率負20.7%,顯示形勢仍異常嚴峻。

在亞洲四小龍中 或是和主要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第一季實質GDP季增年率還是墊底: 南韓翻轉為正 0.4%,新加坡負 14.6%,香港負 16.1%,日本負15.2%,美國負 6.1%,德國負 14.4%,法國負 4.7% ,英國負7.4%,而整個歐元區是負9.6%。

馬英九政府執政下的台灣景氣早已處在「蕭條」(Depression) 中,而不是「衰退」(Recession) 而已!按照國際上的慣例,「衰退」是指實質GDP持續兩季呈現負成長,但若衰退嚴重到10%以上的經濟負成長,即被形容為「蕭條」。無論就實質GDP的「年增率」或「季增年率」來看,台灣經濟真是「馬上蕭條」!

在全球經濟總體需求緊縮下,沒有任何經濟體可以悻免,台灣為出口導向型經濟自然首當其衝。

但,這個政府自始錯估形勢,高估政策執行力,畜意掩飾真相,傷害財政紀律,浮報經濟預測。在「以經促統」推動「一中市場」的國共聯合政策綱領下,各項施政幾乎完全圍繞在「唯中國路線」這個主軸,經濟上,無視於台灣「產業結構香港化,經濟發展中國化」的潛在危機;而政治上,「去台灣化」更是汲汲營營。

「結構香港化」是指在馬政府「唯中國路線」下,台灣將陷入「去工業化」,逐步削弱邁向「亞太高階研發製造」的潛能。而「發展中國化」是指台、中過度緊密整合,將促使台灣內部資源演變成在配合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台灣經濟的「先進國家化」將因而阻滯不前,連帶社會中產階層會進一步鬆動萎縮。

馬政府的「六三三」、「馬上好」、「馬上漸漸好」等口號,實在很諷刺!

附註: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各季GDP都是未經季節調整的數據, 因此內文所提的台灣實質GDP的「季增年率」(quarter-to-quarter annualized rate) 並未剔除季節性變動因素。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

延伸閱讀:

與洪奇昌談經濟


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


繼續閱讀...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危險的CECA

在一中框架下簽署CECA,即形同國共聯手撕毀舊金山和約,也代表國共聯手剝奪台灣人民自由選擇台灣未來的自決權。這樣的CECA有何時代性?CECA其實就是邁向經濟統合,建構兩岸共同市場,再邁向一中政治統合的時程安排。站在「台灣主體」與「台灣利益」雙核心的政經戰略高度考慮,看不到CECA的必要性。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20-2009; 自由時報, 01-21-2009

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暨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林建甫教授上週發表「兩岸簽署CECA的時代性與必要性」一文指出:「『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簡稱CECA)是介於FTA (自由貿易協定) 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間,被馬總統定義為兩岸經貿互動可走的「第三條路」。 一方面規避國與國的爭議,另一方面也避免「主權被矮化」的聯想,而其主要基本構想還是著眼於取消兩岸間包括關稅、經貿、投資等相關障礙,逐步構築一個自由 化的共同市場。」

稍早去年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胡六點」,其中第二點也提到兩岸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但不要忘了,這是以 「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為前提:這就是「胡六點」的第一點!

在一中框架內,台灣和中國簽定CECA,如何能避免「主權被矮化」呢?林建甫教授在文中稱讚CEPA 這種雙邊關係是「對等」的,實在無法理解!

台灣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1895年日、中馬關條約老早就切斷了台灣和中國的領土隸屬關係。而1951年九月八日締結的舊金山和約,不僅結束二次大戰的戰爭狀態,也同時使日本放棄了台灣島﹝包括澎湖島﹞的領土所有權。1952年四月二十八日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後,台灣島已不再隸屬於世界上任何國家,而是台灣人民集體所擁有。

所謂「一中各表」,「一中框架」,「中華民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等都僅僅是片面聲明,也都無足夠的位階,足以取代舊金山和約這個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在一中框架下簽署CECA,即形同國共聯手撕毀舊金山和約,也代表國共聯手剝奪台灣人民自由選擇台灣未來的自決權。這樣的CECA有何時代性?

再者,CECA其實就是邁向經濟統合,建構兩岸共同市場,再邁向一中政治統合的時程安排。站在「台灣主體」與「台灣利益」雙核心的政經戰略高度考慮,看不到CECA的必要性,讀者可參筆者過去發表「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台灣贏的策略 」、「兩岸共同市場的國際比較利益逆轉」等文。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Friday, May 16, 2008

與蔡英文談「超越台灣與中國的相對格局」

要超越台灣與中國的相對格局?若是仍舊困於「取得『守護台灣主權』與『發展新中國論述』間平衡」的問題,蔡英文恐怕是屬於「過去」, 而不是「未來」!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5-16-2008; 自由時報, 05-18-2008

五二0台灣將進入「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是問題」的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的新局面,而民進黨也將在新局面來臨前的五月十八日選出一位新的黨主席。民進黨主席候選人也是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最近相繼發表一系列看法,受到各方囑目。

蔡英文說:「民進黨應強化台灣本土認同、擴大自身的基礎才能壯大,這無關中間路線,民進黨的理念與選票出現落差,很大原因是表述方式的問題」。

筆者認為,民進黨敗選更大的原因是,執政八年對台灣經濟問題的詮釋,民進黨政務官無能為力,不僅整個詮釋權落入力主西進中國的台北都會媒體,更是進而附和推行「西進中國論」。面對媒體指摘民進黨執政「意識形態治國」,「鎖國」,及「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民進黨政務官何曾提出有效及有力的論述辯護?

蔡英文說:「面對新的局勢,我們要超越台灣與中國的相對格局,要建立跟國際接軌的主權觀,要把台灣的主權地位以及與中國的關係放在亞洲與世界的架構裡,讓我們主權的問題能堅定的讓國際普遍的理解跟接受。」

筆者認為,台灣確實要超越台、中狹隘的相對格局,不過,什麼是「建立跟國際接軌的主權觀」?難以理解。當前國際媒體普遍把台灣定位為「中國叛離的一省」﹝a renegade province of China﹞,國際組織不接受台灣做為主權國家,國際上普遍不給與台灣外交承認。台灣要努力的不是去「建立跟國際接軌的主權觀」,而是要打一場法律戰,努力讓國際社會理解跟接受:台灣的現狀是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後的延續狀態─意即「台灣不屬於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不管台灣是否已具備國格」。

中國是客觀存在的大國,處心積慮要以武力終結「舊金山和約」這個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台灣獨立建國的契機在「舊金山和約」,同時也存在於美、中戰略對抗的夾縫理。歷史的契機稍縱即逝!

蔡英文說:「『重新思考對中國政權外交,建立新的中國論述』,在不妨礙兩岸經貿交流下,取得『守護台灣主權』與『發展新中國論述』間的平衡」。

筆者認為,這樣的思考是有問題的。民進黨應該做的是,如何在「舊金山和約」的法律架構裡,向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重申台灣獨立建國的路線,同時重新擘劃揉合建國路線與安全需要的台灣經濟發展大戰略,以爭取台灣人民的認同及國及國際社會的支持。

要超越台灣與中國的相對格局若是仍舊困於「取得『守護台灣主權』與『發展新中國論述』間平衡」的問題,蔡英文恐怕是屬於「過去」, 而不是「未來」!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Monday, March 17, 2008

「兩岸共同市場」是學理及實務均驗證有益的公共政策? ─ 回應高孔廉教授

這樣的終極路線,在本質上,不啻為「經濟一中」及「政治一中」共軛謀略。不過,馬蕭最近在政經一中的理念上節節退縮,先是馬先生由「終極統一」挪移至「不統,不獨,不武」的馬氏新中間路線,再由蕭先生把內涵已十分清晰的「兩岸共同市場」硬是刻意模糊為「兩岸對等,共同協商,市場擴大」。至此,馬蕭政經理念的穩定性與可信度,著實讓人質疑!


◎林環牆
, 部落格專論, 03-18-2008; 東森新聞, 03-18-2008


拜讀高孔廉教授三月十三日發表於東森論壇「以共同市場融入國際 避免邊緣化困境」一文,筆者認為一些論點或有待澄清撥正。


「兩岸共同市場」代表中國國民黨馬蕭陣營的重要政見,是馬先生的「經濟總設計師」蕭先生八年來奔走兩岸積極推動的政經戰略,而蕭先生本人也將「兩岸共同市場」簡稱為「一中市場」。「兩岸共同市場」是不是可以和國際經濟學所定義的共同市場」劃上等號,當然不是因表面的名詞,而是決定於「兩岸共同市場」本身的內容。


就此而言,蕭先生確有損「經濟總設計師」的名號。先是否定說過「一中市場」,繼而卻又承認說過兩次。蕭先生「兩岸共同市場」的內涵,的確是國際經濟學所定義的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即台灣和中國之間,商品貿易自由化零關稅,台、中對外貿易實施共同關稅稅率,以及勞工、資本等生產要素自由移動。


蕭先生要推動的是比「自由貿易區」﹝FTA﹞,比「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更緊密整合的共同市場」,甚至是凌駕共同市場」之上的「貨幣同盟」﹝Currency Union﹞,試圖由台、中雙邊「經濟統合走向政治統合」。


這樣的終極路線,在本質上,不啻為「經濟一中」及「政治一中」共軛謀略。


不過,馬蕭最近在政經一中的理念上節節退縮,先是馬先生由「終極統一」挪移至「不統,不獨,不武」的馬氏新中間路線,再由蕭先生把內涵已十分清晰的「兩岸共同市場」硬是刻意模糊為「兩岸對等,共同協商,市場擴大」。至此,馬蕭政經理念的穩定性與可信度,著實讓人質疑!


高文謂:「東南亞國協(東協)與中國即將於二年組成「東協加一」的區塊。日前更傳出「東協加三」,加入日韓,屆時 台灣若不能加入,就會變成「亞洲減台灣」,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孤兒,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高教授的憂心讓人欽佩,但台灣已是世貿組織的會員,基本上,這個組織提供了台灣及其他所有會員一個多邊開放的經貿平台,台灣怎麼會因「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而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孤兒?


其實,東協過去政策常常表裡不一,且其內部會員國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將在在影響「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經濟整合的真正進展,姑不論未來進展如何,難道台灣非得透過連結中國,成立「兩岸共同市場」,才能融入其他區域整合?難道台商不會透過直接投資或藉由多國籍公司的成立進入東協?


高文「我們希望透過兩岸共同市場與中國大陸以和平對等的方式達成協議,以成為融入其他區域整合,包括東協的中介。 」云云,邏輯上,恐怕漏洞不少。例如,何以經由「西進中國轉進東協」一定會比「直接投資進入東協」好?「兩岸共同市場」的正當性,實在越看越脆弱!


高文謂:「至於經濟整合,理論上不同層次各有不同名稱,包括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但並未嚴格區別使用,例如歐洲共同市場雖然在一九 五七年成立,但是人員直到一九九五年才經由申根公約免簽證往來,因此並非有了共同市場名稱,就必然允許勞工自由移動。」


事實上,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西德、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簽署羅馬公約﹝The Treaties of Rome﹞,成立了「歐洲經濟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根據該條約內容,這西歐六國形成的「歐洲經濟體」將以漸進方式在十二年內從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逐步深化整合層次,而勞工的自由移動至遲須在此過渡期間結束前完成。法律文件上,不同層次各有不同名稱,條理分明。一九九五年的申根公約是處理國境管理的技術面問題,並不是決定當時「歐洲經濟體」勞工可否跨國境移動的起始年。


高文提:「二○○五年四月國民黨連戰主席赴大陸和平之旅,經過相當努力的爭取,很不容易與胡錦濤總書記取得共識,願意在恢復協商後,優先討論共同市場。跳過自由貿易區,進行層次更高的協商,其和平對等的涵義更值得重視,台灣朝野各界應該團結一致,予以珍惜。


事實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鬆動「一個中國」原則的情形下,有何「和平對等的涵義」可言?即便略此不談,單單就所謂「優先討論共同市場」及「跳過自由貿易區,進行層次更高的協商」等經濟議題而言,就足夠讓台灣社會高度警剔了,因為這些議題馬上會觸及到勞工及專業人員等生產要素在台、中之間移動的嚴重問題。


最後一個底線:「兩岸共同市場」真是有利台灣的整體利益嗎?


高文謂:「經濟整合依據研究結果證實,小型經濟體獲益大於較大經濟體,而且整體利益都會提升,否則全世界為何有此風潮。」


的確,像台灣這麼一個小型經濟體,若與先進國家群整合,往往獲得較大比例的利益。但是若與中國這麼一個大型的低工資開發中經濟體整合,那就未必。這方面的分析,筆者在福爾摩沙政經評論已有一序列論述,有興趣讀者可參: 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 台灣可以成為FPE贏家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以及最新論述 從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 等文。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Saturday, March 08, 2008

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

香港經驗,非常直得各界借鏡來思索台灣政經策略。馬、蕭實不宜莽撞,誤以為「中國」將是台灣再堀起的平台,其實「香港經驗」告訴我們:邁向「兩岸共同市場 」不是一帖補藥,而是一加速台灣經濟「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危險工程。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08-2008; 蘋果日報, 03-17-2008

蕭萬長先生三月五日召開「為台灣經濟找出路,兩岸市場說分明」記者會,終於承認自己曾提過「一中市場」,不過卻也強調「兩岸共同市場」是台灣經濟的一帖補藥。


事 實上,在「一中各表」框架下,透過「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將台、中雙邊關係由「經濟統合」過渡到「政治統合」,這樣的政經內涵,蕭先生在淡江大學演講文 稿中,已白紙黑字交待得非常清楚。這恰巧也呼應了馬英九先生的「終極統一」主張。不過「兩岸共同市場」何以會是一帖補藥,倒是仍模糊不清。


儘管馬、蕭都已從「兩岸共同市場
」的原先立場有所退卻,不過,兩者追求台、中進一步經濟統合的政策主調,其實仍毫不含糊。


香港經驗,非常直得各界借鏡來思索台灣政經策略。香港比台灣更早,也幾無限制地已和中國大陸完成緊密的經濟統合。所謂「政治統合」,其實也可說完成了。香港是全球最高度自由化的資本主義經濟,按美國傳統基金會,香港經濟自由度指數當前排名全球第一。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率多維持在百分之十的高水平,而香港與中國大陸又是如此緊密連結。照理說,以西進中國論者的邏輯來說,香港應是蓬勃發展,但事實卻非如此!


1990年迄去﹝2007﹞年止的十八年期間內,香港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4.34%而已,低於台灣的5.43%。若以東亞金融風暴﹝或者李前總統實施「戒急用忍」﹞的起始年1997作為分水嶺:1990-1996,香港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4.89%,低於台灣的6.89%1997-2007,香港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3.99%,亦低於台灣的4.50%


以民進黨執政第一個四年期間﹝
2000-2003﹞來說,全球高科技泡沫化把港、台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連袂分別拉下至3.33% 2.94%﹝若按每人實質GDP,港、台平均每年成長率則分別拉下至2.86% 2.40%﹞。


香港早與中國大陸緊密地經濟統合,但仍歷經十幾年漫長的景氣低迷,一直遲至民進黨執政第二個四年期間﹝
2004-2007﹞才穩定邁入短期景氣循環的擴張階段: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終於升高至7.2%﹝台灣為5.3%﹞,而每人實質GDP年成長率亦挺升達6.5%﹝台灣為4.9%﹞。但隨著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逐漸擴大,加上油價等飆漲,港府預測香港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下墜至4-5%的範圍內,一如台灣。


馬、蕭實不宜莽撞,誤以為「中國」將是台灣再堀起的平台,其實「香港經驗」告訴我們:邁向「兩岸共同市場
」不是一帖補藥,而是一加速台灣經濟「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危險工程。


在上世紀最後十年﹝
1990-1999﹞,香港製造業產出佔實質GDP的比率由最初16.7%一路滑落至5.3%。進入本世紀迄今,此一比率已持續下降到3%。在港、中經濟統合下,香港加速「去工業化」,著實令人瞠目結舌!


如今,香港已是十足的服務經濟﹝
service economy﹞,是世界進入中國華南的門戶,也是亞太區域金融及營運中心。作為一個高度自由化的資本主義「城市經濟」,這是香港不得不選擇的一條終極發展路線。


但香港勞工在「去工業化」下,付出了龐大的代價。在上世紀最後十年,香港製造業實質工資平均每年僅增加
0.53%,而即使包含製造業、服務業等在內的各業平均實質工資,也只每年增加1.10%﹝台灣為3.90%﹞,遠低於同期間已屬微弱的香港經濟成長率﹝按平均每年3.59%﹞。


即便最近幾年進入景氣循環的擴張皆段,香港
2000-2007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雖爬升達5.28%,但各業平均實質工資僅每年微增0.91%。換言之,資本家拿走了香港經濟成長的絕大利益,資本家和勞工所得分配乃呈長期性惡化,遠逾日、台、韓的程度。


在相當程度上,台灣已步入香港「去工業化」的後塵,製造業產出佔實質
GDP的比率已由1990年的31.2%下滑至當前約20%的水平,長期可支撐的經濟成長率也已然下降至5%左右,而在最近八年期間,無論是製造業或各業平均實質工資平均年增率甚至都不及經濟成長率的四分之一。


的確,隋著經濟發展層次逐漸提昇,藉助「去工業化」釋出資源已支援服務業的成長,不僅無可避免,且毋寧是必要而建康的。但是台灣並非香港:台灣研發投資佔
GDP2.5%,但香港遙遙落後,迄未跨過1.0%的門檻。台灣具備發展成亞太高階研發及製造重鎮,但香港無此能耐。


馬、蕭「亞太營運中心」及「兩岸共同市場
」等主張,其實都有「台灣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影子,這無異也將陷台灣經濟於加速「去工業化」的危機中。台灣人民怎能不警剔?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Remark: 本文所引用經濟數據都來自台灣或香港政府統計

---------------------------------------------------------------------------------------------

相關評論:

兩岸共同市場的國際比較利益逆轉

「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一中市場」

---------------------------------------------------------------------------------------------

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實踐

作者: 蕭萬長

發表日期: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淡江大學名人講座

約四年前,報紙上出現一個政黨的廣告文宣,文宣的標題是:「笨蛋!問題在兩岸!」這句標語是從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柯林頓攻擊布希的著名文宣:「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 轉變來的。


柯林頓提出那句文宣口號的背景是,當時的布希總統主要精力放在國際問題上,美國人民覺得布希不重視國內問題,尤其是經濟問題。布希執政時,美國的經濟已從雷根時期的景氣高峰走進谷底。柯林頓這句競選標語,打贏美國選民的心,對他贏得選戰有不小的幫助。

當「笨蛋!問題在兩岸!」這個口號在台灣喊出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是:「這句話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第二種是:「這句話把問題太簡化了,不能把台灣的所有問題化約為兩岸關係。」

我會舉這兩句政治文宣口號來做開場白,是因為這兩句政治口號道出了這幾年來令台灣人相當不安的兩個議題:經濟與兩岸。對一九九年代初的美國人而言,經濟 主要被認為是內政問題,他們希望國家領導人多把心力放在自家的柴、米、油、鹽問題上。不過,對外貿起家的台灣而言,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對外經貿往來,而對 外經貿關係也成了我們對外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思考台灣的出路

一九九年代之後,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貿易逐漸增加。演變到今天,中國已成了台灣對外經貿關係中最重要的對象。台資企業超過六萬三千五百家,總投資額 將近四百億美元,是中國第五大外資來源。二○○四年中國一大出口商當中,台資企業佔了二十一家,前二十名中更佔了八家,大家熟悉的鴻海、廣達和華碩三家電 子資訊公司在大陸投資創立的公司,分別居前三名。而在貿易方面,二○○四年台灣對中港澳貿易總額近八~三十億美元,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將近四分之一。中港 澳三者合計,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以及第三大進口市場。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順差超過四五十億美元。

如果各位去查閱一九七、八年代的台灣媒體,可以發現很多有關台美貿易的報導。這些新聞常會出現:「台灣對美出口再創新高!」這類很興奮、驕傲的文字。 不過,這幾年當台灣談到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投資一再創新高時,卻不時透露出一種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在軍事上,中國大陸一直是 台灣最大武力威脅的來源;第二,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台灣在參與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最大的課題就是如何面對中國大陸,對台灣而言,「全球 化」的主要內函就是「中國化」。

?o兩種不安,說明了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新的國際政經局勢中難以調適。新局勢中兩個最重要的變化:經濟上,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的發展;在國際政治上,中國大陸已被普遍認可為一個崛起中的超級強權。

一九九年代末以來,台灣民間對中國大陸投資貿易熱絡進行,但台灣政府在兩岸關係上卻是保守的,也因此造成國家經濟發展策略上的猶豫。這種困境已持續很久 了,讓台灣的生命力白白地消耗,讓台灣的成就愈來愈低。以前台灣人會問:「日本行,為什麼台灣不行?」「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而現在呢?連南韓都 超越台灣了。

我個人看到台灣九年代末以來所陷入的困境,心中非常焦急。自己一輩子投入台灣的經貿事務,親身參與所謂「台灣奇蹟」,曾經與民間企業一起在全球各地打 拼,開創台灣的外貿市場,一磚一瓦地建立起台灣這個貿易強國。當台灣在國際經貿領域中大展身手的時代,台灣是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孤兒。不過,我們用經濟實力 讓各國肯定我們的存在,突破了外交防線,在愈來愈多的國家設立經貿代表處,最後我們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遺憾的是,台灣如今卻自陷困境, 讓過去累積的經濟實力一點一滴流失,在國際經貿戰場中失去優勢。對我這樣從經濟建設退下來的老兵而言,這是件多麼難以接受的事。也因此,這幾年來我把精力 投入台灣經濟發展的思考:到底台灣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新國際環境?在這個新的情勢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中國大陸交往?這些思考也讓我逐漸形成了「兩岸 共同市場」的理念。
經濟全球化

首先,我們先從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來看,瞭解一下到底柏林圍牆倒了之後,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

冷戰結束之後,對全球經濟而言帶來最大的衝擊是:原有的經濟疆域突然一下子擴大了,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擴張。前共產國家相對貧 窮,當時他們還無法成為重要的消費市場,但是他們釋出大量的勞動力與天然資源,包括土地、石油等等。這些資源吸引著原本屬於所謂「自由民主陣營」國家的投 資者注目,他們大量把生產基地移到這些新興國家,使用當地便宜的生產資源,製造更廉價的商品。傳統上大家對品牌的認同,主要來自這個製造國家的科技、管理 能力。如果是來自德國、日本的商品,通常被顧客認為是「高品質」的同義詞。但是現在,不論是德國、日本或義大利的產品,大部分是在第三世界代工生產的,即 使在本國原廠組裝,裡面大部分的零件也是來自第三世界的協力廠。十幾、二十年前,台灣代工技術世界一流,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如今,台灣已面臨愈來愈多挑 戰者,在許多中低階
產品上的優勢不再。

全球經濟疆域擴大,不一定能順利地建立起新的分工網絡。但是感謝資訊科技的進步、運輸技術的進步,形塑了一個互動頻繁的地球村。在一九六年,從紐約打三 分鐘國際電話到倫敦,要花六十塊四毛美金,到了二○○○年,只要四毛美金。此外,從一九二年到一九九年,海運成本降了七成,一九三年到一九七年, 空運成本降了八十四%。近年來,運輸業者發展出更有效率的運籌中心,讓空運成本更加降低。根據UNCTAD報告表示,每減少海運及空運運輸成本1%將為亞 GDP增加三十三億美金。

這些技術與經營管理模式的改變,終於讓全球經濟運作方式在一九八年代末產生了大幅的變化,全球商品、服務、資本、市場更加速整合;國際貿易、跨國分工、 金融開放、資訊技術、人力與資本流等等都更快速地發展。自由貿易成了國際普遍的共識,而一九九五年WTO的成立,可視為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

在這場變化中,中國大陸成了「世界工廠」,吸引鉅額外資,生產大量廉價產品賣到全世界。而台灣民間企業在一九八年代末、九年代初很快搭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列車,也為台灣經濟轉型帶來一股源頭活水。所以,我之前說,對台灣而言,「全球化」幾乎就等於是「中國化」。

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
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另一個趨勢也在發展中,那就是區域經濟整合。全球化的基本精神是WTO無歧視地對待所有貿易對象。不過,WTO的條款中也允許,一些 國家共同組織更密切的區域經濟合作體,在這個體系內取消區域內大部份的貿易關稅與限制性商業法規。但它的前提是,這樣的區域經濟體不增加對區域外貿易障 礙,不提高對區域外關稅及商業法規限制性。我們常聽到的區域貿易協定(RTA)或自由貿易協定(FTA)就是屬於這類區域互惠合作。依WTO FTA的規範,它必須符合GATT 第二十四條規定:必須涵蓋「絕大部分貿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而且不能對多邊體系造成貿易扭曲效果。

幾個國家之間可以彼此承諾,給予對方比WTO規定更優惠的投資貿易條件。這種互惠協定,當然有助於這些國家彼此間貿易投資的增加。歐洲是區域經濟整合的始 祖,歐洲的例子我們之後再深談。我們先把目光放在一九八年代末以來全球各地的區域經濟整合。其中包括:一九八七年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談判展 開,並於九四年成立。八九年亞太經合會(APEC)成立。二○○三年中國大陸與港澳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東南亞國協(ASEAN)預 定在二○○八年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ASEAN預計二年成立「東協中國自由?T易區」。ASEAN還計畫在二一二年與中日韓共 組「東亞自由貿易區」(EAFTA)。

這些發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最嚴重的就是:目前除了APEC,台灣完全被排除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外,不幸的是,APEC又是這些區域經濟合作體中最鬆散的一個。台灣未來將無法享受到上述區域合作給成員國的優惠,這也是大家在擔心台灣會被邊緣化的原因。

有人說,這是北京對台灣進行政治打壓,使得台灣無法參與這些區域經濟體。沒錯,這是個事實。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個事實:中國大陸儼然成了二十一世紀 上半期亞洲經濟的中心,亞洲鄰國在尋求經濟合作時,當然把中國大陸視為優先考慮,不會為了台灣而犧牲他們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利益。即使日本對中國大陸軍事擴 張相當擔憂,但雙方經濟關係卻愈見密切。近年來,日本對亞洲各國出口不斷攀升,尤以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增加為最,對中出口總值佔日本對亞洲出口的四分之一以 上,年成長率近三成。一九九年代前半期,中日貿易總額平均每年約三百零八億美元,九年代後五年間倍增到六百一十五億美元。二○○四年更高達一千六百七 十九億美元,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地區,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官方估計,雙方貿易額到二年將超過三千億美元。請問,日本政府會較重視日 中經貿合作,還是日台經貿關係?

台灣的優勢
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台灣不能坐以待斃,台灣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在東亞經濟中站穩有利的戰略位置;另一方面,台灣要勇敢地面對問題徵結,打破兩岸的僵局,尋找兩岸共榮互利的經濟合作方式。

的確,兩岸關係不是台灣問題的全部。假如台灣本身沒有競爭力,就無法在全球化經濟中、在區域整合的東亞中扮演有分量的角色。如果台灣一點優勢強項也沒有,那麼面對經濟崛起的中國,就更容易「被吃掉了」。那麼,台灣的優勢在哪裡?

台灣雖小,但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二○○五年五月間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一個台灣經濟專題中形容台灣的中山高從南港到新竹七十公里,隱藏著全球經濟的樞紐。並稱,台灣在全球IT產業的地位無可取代,就如中東石油在全 球經濟的角色一樣。之前提到,台灣IT產業龍頭大廠,都成了中國大陸出口前二十名的大廠。IT產業不斷外移中國,會讓台灣優勢因此消失嗎?更早之前,備受 全球各界重視的《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二○○五年一月在一個台灣專題中指出,產業外移中國大陸,非但未傷害台灣IT產業,這些廠商反而因為成本降低、全球市占率上升而受 惠。
若從全球運籌中心的思考出發,台灣若想要本土企業留在
台灣,建立企業總部,想要讓外資來台成立營運總部,要想成為一個管理、研發、資金中心,就必須解決直航問題,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降低企業的管理、庫存成本, 加速它們全球調度的能力。若兩岸運輸更便捷,可以讓一些高附加價值、可以藉空運快速運送的產品,繼續留在台灣生產。兩岸經濟的合作、甚至尋求進一步的統 合,基本上是對雙方互利的,這就是我常說的「一加一大於二」。

我們要思考的重點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推動這種合作整合,對台灣最有保障,對兩岸長遠的經濟合作,對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最有保障。剛才提到,兩岸之間「經 濟熱,政治冷」。兩岸經貿愈見密切,兩岸間的政治溝通卻幾乎已停擺。兩岸經貿關係也愈見複雜精緻,愈來愈需要制度性的溝通對話,甚至進一步積極建構經貿統 合的制度,這個機制是什麼?就是「兩岸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的緣起:歐盟經驗
「共同市場」概念源自歐洲。在法國外長舒曼(Robert Schuman)推動下,法、德、義、比、荷、盧等六國,在一九五一年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協定》( ECSC)。六國將煤、鋼鐵原料統一產銷,破除貿易障礙。煤鋼共同體也成了今日歐盟的雛型。為什麼從煤、鋼開始?德法兩強一向存著芥蒂,舒曼深知,想實現 統一的歐洲,要先破除德法間的敵意。煤、鋼正是整軍備武的重要指標,若兩國煤鋼都統一生產運銷,正是破除雙方敵意的最好表徵。一九五年,舒曼發表宣言 說:「(統一的)歐洲的實現將透過一些具體作為,進而展現真正的團結。

這項構想帶來非凡的經濟成就。短短八年間六國鋼鐵產品的產量增加七成五。這個成功經驗也刺激歐洲進一步經濟整合。一九五七年六國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 體條約》(EEC),大家習慣稱之為「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之後進一步整合為「歐洲共同體」(EC)。一九八六年EC決議在九二年底完成「單一市場」。九年代歐洲各國致力於貿易障礙排除、經濟政 策統一,並加強社會、國防、外交政策的協調。九九年歐洲央銀成立,歐元誕生,二○○四年歐盟大幅擴張,十個新會員國加入,目前成員國共二十五國。歐盟憲法 雖未能通過,讓歐盟前景蒙上陰影。不過四十年來歐洲致力於統合的努力,已為歐洲帶來長期和平與繁榮。

兩岸共同市場即一中市場
兩岸以及東亞的現況不能完全與歐洲畫上等號。在參考歐洲經驗,並具體考量兩岸與東亞現況,我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具體主張。簡單的說,「兩岸共同市場」 就是「一中市場」。未來這個市場除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再加港澳兩地,兩岸四地一起在WTO的架構規範下,追求進一步的經濟整合?C
不容否認,台灣最大的市場、生產基地、投資對象都在中國大陸,影響台灣參與東亞區域整合的關鍵也是中國大陸,唯一能破解僵局、進一步推動台灣經濟的方法, 就是承認台灣的發展與中國大陸脫不了關係。因此在現實上,「兩岸共同市場」就是「大中華市場」。我很瞭解「一中」這兩個字又會挑起許多人神經的緊張,「一 中」真的有那麼危險嗎?

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東亞的分部,除了日本分部之外,最重要就是「大中國區」分部,在經濟上,這些跨國大企業都把台港視為「大中國區」的一部分,他們都很清 楚這是個經濟現實問題,台灣能否定這個現實嗎?承認這個現實並不會對台灣政治帶來衝擊。台、港、澳與中國大陸不是同樣以這種現實的態度,共同參與WTO 中國大陸以國家名義加入,台、港,澳是以關稅區域名稱加入,這樣的名稱,並不妨礙台、港、澳享受WTO成員的權益。

我們可以用WTO相同的概念,把台灣視為一個獨立的關稅區、經濟體,而與中國大陸簽訂類似經濟合作與整合計畫。中國與港、澳簽訂CEPA也一樣是引用 WTO的概念。這並不違反「九二共識」,又能顧全雙方的基本立場,而且只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推 經濟整合,一定會帶動兩岸更密切的全面整合。

兩岸經濟制度的整合
兩岸共同市場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兩岸經貿做制度性的規畫安排。兩岸熱絡的經貿往來,卻因長期缺乏制度性規範,資訊不完全、交易成本與障礙過高,這些問題 增加了投資的風險,阻礙了長期、大規模的投資。尤其一些智慧財產、高科技開發的共同合作,更需要雙方建構共同規範。若能以兩岸共同市場為架構,協商制訂規 範,將大幅降低經濟風險,增進兩岸間大型、長期的經濟合作。


此外,全球化也讓一些風險更快速的傳播到其他國家。例如,跨國界的經濟犯罪,九七年橫掃各國金融風暴,恐佈主義,還有SARS、禽流感等等。各國內部所得 分配、環境生態等問題的影響不再只限於國內,這也不再是單一政府可以解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各國,可以共同規畫勞工政策、協調產品供需失調,而歐盟更進一 步協調統一社會、財政與金融政策,這些都有助於降低風險與成本,促進合作。

兩岸共同市場,就是希望在這些兩岸經貿更根本、長期的制度問題,尋求一個溝通、合作、協調,達成共識、建立規範的平台。

兩岸共同市場一個前提,三步到位
兩岸共同市場到底要如何循序推動?簡單地說,兩岸共同市場一個前提三步到位:一個前提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三步包括:一、三通直航,兩岸經貿正常化;二、簽訂經貿互惠協定;三、關稅同盟與貨幣同盟。


兩岸先把政治歧異放一邊,就如
同一九九二年兩岸對「一中」內容無法達成共識,決定以「各自表述」的方式暫時擱置爭議,在這個基礎上,平等而務實地追求經濟合作。
接著,兩岸首要工作是經貿往來正常化,也就是先解決三通問題。台灣方面可先把目前已在兩岸之間往來貨運權宜輪的轉口限制取消,允許貨物可以入關。之後,進 一步就人貨,海空直航進行協商。只要兩岸有誠意,避開政治歧見,相互諒解,要解決通航通商的技術問題並不困難。「通航」不只是消極的解除限制,也開啟了兩 岸新的合作契機:物流運輸的合作。兩岸與香港,可以將現有的運輸物流做進一步整合,合組航運公司經營海空運,加強各港口物流的經營合作。


第二步是簽訂類似自由貿易區協定(FTA),做為兩岸推動經濟制度調和及標準化工作的基礎。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第一步,就是雙方協商把相互之間貿易關稅逐漸 調降到零。至於協定的名稱,只要兩岸能發揮智慧,創造一個名詞讓兩岸接受,就可以處理掉這個問題,例如我曾提出Closer Economic Operation Framework,「更緊密的經貿運作架構」,相信也是個可行方案。

這個經濟架構,也應進一步考慮與港澳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協定整合為一,朝向大中華自由貿易區發展。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兩岸需要在經貿制度、貨幣政策、對外關稅、經貿政策上尋求進一步的統一。也就是朝第三階段的關稅同盟與貨幣同盟邁進。

從經貿關係正常化到共同市場是長期的過程,在過程中,兩岸需建立經常態的協商平台,持續規畫相關制度配套、解決爭議。除了推動關稅減免,並陸續推動商品、 人員、資金、服務、資訊等生產資源移動全面自由化。這也涉及到各自制度法規調整的問題,除了經濟法規、還涉及環境、社會福利與勞工政策,這需要長期持續的 協調,而這也是具體進行兩岸制度統合的實踐。目前幾個較迫切的問題包括:在推動大陸民眾赴台觀光的同時,兩岸如何共同防止跳機問題、來台人員的身分確認等 等,都需要兩岸建立經常的合作機制。此外,兩岸要推動農業交流,必須對檢疫問題有共同的規範。

兩岸共同市場的試點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向強調「試點」,也就是一個新制度先在一個小的領域或地區試行,邊做邊改進,若成效不錯再推廣到更大的範圍。日前中共十六屆五 中全會的「第十一個五年規畫」中,首度將「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中央文件,可以看出對岸有意以「海西」回應「兩岸共同市場」,把它做為「兩岸共同市場」的 試點,做為規畫「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初步範圍。

「海峽兩岸經濟區」是個以台灣海峽為紐帶,右岸是台灣,左岸是福建,由福建往西連接中?磥丹鞈﹛B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這個以溫州到汕頭的東南沿海做為與台灣成立兩岸經濟區的主體,再藉由產業連帶逐漸向福建內陸、粵東、贛南與浙南延伸。

從經濟統合走向政治統合
台灣的問題在經濟,也在兩岸。不過這個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句政治口號可以解決的。台灣需要思考的是怎麼樣從制度上來建構一個可以長遠可行的機制,化解經濟與兩岸問題帶給台灣的焦慮。怎麼樣透過這些制度規畫讓兩岸共榮互利,和平共存。


兩岸共同市場是條兩岸經濟合作可長可久之路,更是具體解決兩岸制度差異、尋求兩岸統合的道路。政治不只是意識型態,更重要的是制度。藉由對雙方現實利益的 經濟議題出發,延伸至各種制度歧異的調合,建立兩岸更密切的連繫統合,這是最可行的一條路。兩岸藉由經濟這個「下層結構」的合作來突破兩岸困局,在利益上 密不可分,在基礎結構上形成緊密相容,自然難以導致戰爭。兩岸共同市場等於是把經濟合作做為維繫區域集體安全的力量,透過制度化的經濟合作、解決衝突矛 盾,統合制度,讓兩岸共同發展繁榮。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兩岸才有可能走向政治統合這個歷史機會就掌握在兩岸人民手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