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5, 2013

誰是台灣薪資停滯的罪魁禍首?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6-15-2013; 自由時報, 06-19-2013

民進黨新潮流派系林濁水先生最近發表「解構偽學者型塑的陳水扁經濟民族主義」一文,將「台獨」與「經濟民族主義」掛勾,並直指前總統陳水扁是台灣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讀到這篇文章時,本人恰巧在已接連經濟衰退七年的南歐希臘,參加國際總體經濟分析暨國際金融年會。

林濁水的論點,諸多偏差。首先,經濟民族主義是模糊的概念,屬於政治語言,現代經濟學者是不會拿來論述一項政策主張。經濟民族主義,約略說,是反全球化,是保護主義。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何必仰賴經濟民族主義!

台灣和中國的雙邊經濟關係,從來就不是0或1的選擇。

從台灣主體利益出發,台、中雙邊經濟整合的最適化程度,當然處於0(全面孤立)與1(全面整合)之間。這當中有許多可能,但執意超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架構,以加深台、中雙邊整合,並不一定是好的。以經濟術語說,追求「最適整合」的過程中,台灣應確保該雙邊整合的「社會邊際成本」不致於超過「社會邊際利益」。

姑不論成功與否,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提出「戒急用忍」,顯然有試圖調整台、中雙邊整合速度,以平衡台灣社會成本與社會利益的政策考慮。林濁水把「戒急用忍」貼上「經濟民族主義」標籤,並說「經濟民族主義」是「台灣基進台獨」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當中的連結,有嗎?怕是自己的聯想衝過頭了。

1990年代開始,「中國熱」越燒越旺,台、中雙邊經濟整合越來越緊密:台灣企業不斷出走,以利用供給充沛而廉價的中國勞工。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整合,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呈現長期弱化,而台灣勞工實質薪資的成長,則以更大的弱化速度,逐年降落,甚至在馬英九執政時,實質薪資不增反減。

如圖所示,在1985-1989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8.39% (按幾何平均,以下同),在1990年代上半期間(1990-94)下降至5.55%,在1990年代下半期間(1995-99)進一步腰斬為2.25%。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期間(2000-07),再進一步降至0.81%, 僅呈微幅成長。接下來,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2期間,製造業實質薪資平均每年轉呈衰退將近1%.

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多年期間,台灣製造業實質薪資成長逐年弱化,終致於弱化成停滯或衰退,背後一定有更根本的因素造成。我的看法是,這些因素包括:

1.  1980年代中期後,台幣過度升值, 加之,中國經濟適時改革開放,釋出廉價勞工吸引外資。
2.  台灣產業外移中國,但新興高附加價值產業又培植不易,造成 創新毀滅失衡。
3.  中國國民黨,和部份民進黨派系,鼓動西進中國論。
4.  政府誤認連結中國可以發展台灣經濟。

以上因素交錯作用,台灣已錯失寶貴的20年。事實已經證實:連結中國的西進論 或民進黨的台灣「新絲路」都是錯誤的戰略。

林濁水文中指“因此如真的從經濟民族主義的立場出發,造成產業出走,薪資停滯頭號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陳水扁,根本輪不到馬英九來當”,恐怕是倒果為因?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
1.  以上數據計算,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的統計資料。
2.  實質薪資 = 名目薪資/CPI x 100
3.  實質薪資平均每年成長率的估算,是按幾何平均。例如, 民進黨執執政的2000-2007的 平均成長率為:

g = (w_2007 / w_1999)^(1/n) - 1, where n = 2007 - 1999 and w 指實質薪資。

4.   台灣製造業名目薪資,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和「實質薪資」統計資料彙整如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