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經濟成長.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經濟成長.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06, 2014

台灣經濟悶與衰的原因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餘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 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
PS: 本文投書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編輯以<連結中國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名稱刊出,但內文遭不當刪減,特別是筆者對中國國務院參事暨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的批判部份。 林毅夫在美國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是經濟專家,但竟把台灣經濟陷入困難的事實,加以扭曲,以服務他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遂行對台灣進行統戰,遺憾!。自由時報刪掉了筆者對林毅夫的批判,也是遺憾。
*******************************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06-2014;
台灣經濟長期在動態失衡下運行,遭逢國際貿易理論所稱的「貧窮化經濟成長」(Immiserizing Growth)。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貧窮化經濟成長」僅是經濟模型上的理論推演,存在現實世界的可能性不高。但熟悉經濟動態均衡分析的專家,會為台灣經濟失衡的態勢感到悲觀:

、台灣長期經濟潛在成長率不斷下降,創造財富的能力萎縮。在這個背景下,勞動薪資與總體經濟成長又呈長期脫勾現象,薪資人口普遍無法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在經濟成長下,實質薪資竟然不斷倒退,薪資階層愈來愈窮, 資本擁有者成為「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最大贏家

第二、台灣製(made in Taiwan) 商品在世界貿易市場佔有率呈現長期性萎縮,而且落後南韓差距不斷擴大,這個現象,在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政府2008年執政以來,特別明顯。

第三、台灣對外貿易條件惡化, 導致台灣製商品在全球市場愈來愈沒有價值。換言之,勞工,資本,土地,以及技術在台灣結合共同創造價值的能力,在全球經濟裡已愈來愈不重要。沒錯,台積電仍然是高創值的公司,但類似台積電的公司已愈來愈少。

上述經濟成長變弱,人民變窮,外貿市場佔有率變小,貿易條件變差四者, 就是 「貧窮化經濟成長」的表徵,都有官方統計數據可佐證。 如無法遏止「貧窮化經濟成長」,台灣終究勢必淪落,再度成為一個低所得的開發中經濟體。

中國國務院參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日前在北京演說時表示:「90年代初,台灣經濟本來排在韓國前面,但近年逐漸下滑,已被超越,主要是經濟受政治干預所致,包括戒急用忍、南進政策;馬英九上台後,兩岸簽署ECFA原提供快速增長平台,但服貿協議迄未生效,原可利用大陸龐大市場的機遇與動力,都未發揮效用。」

事實上,林毅夫先生的論點錯得離譜。台灣落得今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悶與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執行如今已證實澈底潰敗的「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這條連結中國路線,台灣投入過多的資本與技術進入中國,不遺餘力地利用中國勞力供給龐大的比較優勢。結果台灣產業快速外移中國,卻又無力適時培育定位於將來的新興比較優勢產業。

如今台灣和中國雙邊的產業範圍擴大重疊,台灣在地新舊產業交替緩慢,整體創新毀滅循環失去平衡。這就是「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如何讓台灣陷入「貧窮化經濟成長」的因果。林毅夫先生,我說得有道理嗎?

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是很吊詭的。如何善用政策誘因,導引市場機制,以促進最符合全民長時期福祉的資源分配,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系瑞丁教授(Stephen Redding1999年在牛津經濟期刊(Oxford Economic Papers)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指出,一個開發中經濟的最適發展策略,必須在「利用今日已擁有產業的舊比較優勢」與「發展未來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新比較優勢」之間尋求平衡,否則,自由貿易,會導致過度專業化在舊有比較優勢,反而不利經濟發展。

筆者2010年則在結構改變與經濟動力(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的另一國際學術期刊,以數值模擬說明,像台灣這樣一個中所得(middle-income)經濟體,不應過度投資於「利用今日中國的既有比較優勢」,而更應以政策導引強化R&D,以拉近美國等先進國的技術水平

馬英九政府現在推動的所謂「自經區」與「服貿協議」,勢將進一步強化「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台灣與中國雙邊產業重疊也只會更加延伸擴大,要擺脫「貧窮化經濟成長」有可能嗎?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美國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Saturday, January 07, 2012

連結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已經潰敗:馬英九輸給陳水扁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07-2012; 自由時報,01-08-2012

去(2011)年全球股市平均跌了12.1%,美股維持平盤,歐股丟掉11%,但台股慘跌21%,中股下挫22%,港股縮水20%,同居東亞之冠。台、港、中三者邁向「經濟一體化」,衍然已成形。它們跌幅一致,也都摔得遠比日、新、韓嚴重。

馬英九政府不是已拿掉台商投資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百分之四十上限?不是已實施赤字財政擴大內需?不是已在2010年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為什麽台股還是跌得又深又重?

原因其實很清楚,即馬英九虛構「九二共識」連結中國的路線,實際上已經潰敗了。

股市反映了台灣經濟基本面的惡化:按主計處經季節調整的各季實質GDP,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年率已出現負成長。其中投資成長年率,由第二季負19.80%,繼續惡化擴大為負26.18%。實質出口也出現負成長,第二季成長年率負1.66%,第三季再惡化為負2.65%。

第四季形勢依然險峻: 按英國匯豐銀行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迄十二月底,台灣的PMI已連續七個月份盤旋在50以下,這表示台灣製造業持續處於萎縮階段。而 去年十一月出口訂單僅較年前小幅成長2.54%,創下2009年九月以來單月成長最低紀錄(其中來自中國的出口訂單竟祇少許增加0.14%)。若考率物價水準的變動,當前台灣出口正處於衰退或停滯階段。

換句話說,投資和出口這兩大經濟成長引擎已然熄火。諷刺的是,台灣資金外流到中國投資,仍然源源不絕的大幅成長。

主計處把去年全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至4.51%,而外資銀行則更為悲觀。至於新、韓、港,亞銀預估去年經濟成長率為: 新加坡5.1%,南韓3.7%,香港5.0%。馬英九整個四年(2008-2011)總統任期的成長成績單究竟為何? 我們來比一比:

按照《未經流量調整的簡單幾何平均》,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43%,低於新加坡4.92%,高於南韓3.10%和香港2.84% (新、韓、港的計算按世銀資料和亞銀預估,下同)。但這項排名是錯誤的,因為簡單幾何平均只是一個近似值,在短期景氣大幅震盪下會產生過大的誤差。

若按照《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則沒有誤差問題:在此算法下,馬執政四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僅成長2.31% (而前三年平均僅及1.51%),分別低於新加坡3.72%和南韓2.62%,僅高於香港1.99%。

以主計處的專業應可輕易地驗算,証明筆者上提《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的數字,才是真實的平均每年成長率。若要了解計算公式,可參閱筆者部落格專論「 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年成長率3.08%,誤差很大」。

事實証明,馬英九經濟成長成績單,排在東亞四小龍末段班。而且,也顯然輸給了陳水扁前後兩個四年總統任期: 陳水扁第一個四年總統任期(2000 – 2003),遭逢全球技術泡沫化衝擊,按經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3.19%,而第二個四年總統任期(2004 – 2007)平均每年成長5.57%,都超越了馬英九四年平均每年成長2.31%。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年成長率3.08%,誤差很大

這些運算只是呈現數值關係的邏輯,不需要經濟理論也能懂。它告訴我們:馬英九2008-2010執政下,台灣經濟平均每年約略僅成長1.51%,而主計處提出的算數平均3.21%與幾何平均3.08%,都過度浮誇了馬英九執政的經濟成長表現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2-2011; 

自由時報記者陳永吉1219日專題報導「馬執政3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僅1.51% 引述本人同月14日自由廣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的正確算法 」一文,再度強調馬執政3 經濟成長率平均僅1.51%,而不是算數平均嚴重高估的3.21% 

針對該專題報導,行政院主計處同(19)日發佈新聞稿謂:多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之計算,國際上一般有算數平均和幾何平均兩種方式。該新聞稿指出,按算數平均,馬政俯20082007三年平均每年台灣經濟成長3.21%;如按幾何平均,平均每年經濟成長3.08% 

至於本人按正確算法「流量調整的幾何平均」算出三年平均每年成長1.51%,主計處新聞稿則以各國採用」,輕描淡寫略過。 

請問行政院主計處:究竟是算數平均3.21%, 還是你的幾何平均3.08%, 或者還是我的幾何平均1.51%, 才是馬英九執政前面三年台灣真正的平均每年成長幅度?主計處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在此,我再為讀者分析一次。 

為便於說明,以y0表示2007(即基礎年)實質GDP,而y1 y2 y3 則分別代表馬英九政府第一年(2008),第二年(2009),以及第三年(2010)的實質GDP 

按主計處新聞稿提出的資料:y0 = 129,759.85億元(台幣,下同);y1 = 13706.81億元;y2 = 128,340.49億元;y3 = 142,102.85億元。 

因此,在馬英九執政下,各年經濟成長率是:20080.73%2009年負1.81%; 201010.72%。三年GDP實際總和(Y)等於 y1+y2+y3 = 401,150.15億元。 

假定這三年GDP實際成長等同於平均每年成長3.08% (主計處幾何平均),則三年GDP試算總和(YG ) 等於 y0 x (1.0308 + 1.03082 + 1.03083) = 413,755.34億元,比實際總和多出了12,605.19億元;即 YG > Y。結果與算數平均一樣,主計處幾何平均3.08%試算的GDP還是大幅高估了台灣GDP的實際成長。 

若我們用1.51%(本人計算的流量調整幾何平均), 則三年GDP試算總和(YFG ) 等於 y0 x (1.0151 + 1.01512 + 1.01513) = 401,154.58億元,約等於實際總和GDP(即 YFG Y)。 

這些運算只是呈現數值關係的邏輯,不需要經濟理論也能懂。它告訴我們:馬英九20082010執政下,台灣經濟平均每年約略僅成長1.51%,而主計處提出的算數平均3.21%與幾何平均3.08%,都過度浮誇了馬英九執政的經濟成長表現。 

本人計算的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公式是:[註一] 

Y/y0 = (1 + g) + (1 + g)2 + (1 + g)3,其中 Y = y1+y2+y3 

主計處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公式是[註二]:

y3/y0 =  (1 + g)3
 

GDP是存量(stock),主計處的公式將百分之百正確。但GDP不是存量,而是一定期間的流量(flow)。所以,主計處的幾何平均3.08%必然產生誤差。 

這個誤差可大可小。如果台灣經濟基本上處於長期性「穩定均衡 」,每年實際成長率幾乎接近一個固定常數,那麽 主計處幾何平均的誤差也將微乎其微。而我的幾何平均公式也自然可因而簡化為主計處的幾何平均公式,因為此時 Y/y0  - (1+g) - (1+g)2 約略等於 y3/y0[註三]。 

但在短期景氣循環震盪的階段,則不然。 因此,主計處的幾何平均3.08%嚴重偏離了1.51%,而產生了巨大誤差。主計處應注意,與算數平均一樣,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率,畢竟只是一個近似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在 y 是流量的前提下,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的公式可寫成:


                 g = [Y/y- (1 + g) - (1 + g)2]1/3 - 1

讀者可利用定點趨近法 fixed-point iteration)算出 g 的值。 

註二:行政院主計處的未經流量調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的公式可寫成: 

           g = [y3/y]1/3  - 1 

註三: 假定台灣在接近長期穩定均衡(steady state equilibrium)的情況下,實際GDPyi )與試算GDP y0 (1+g)i, i = 1, 2, 3)約略相等,亦即:  

           y= y0 (1 + g)i  

因此,Y - y0 (1 + g) - y0 (1 + g)2 = Y – y1 – y2 = y3,也因此, Y/y- (1 + g) - (1 + g)2  = y3/
y0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11

馬英九執政前三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僅成長1.51%, 大幅落後新加坡和南韓

總統電視辯論時,馬先生說: 近四年來,世界不景氣,台灣卻逆風高飛,去年經濟成長,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二。但真相是,馬英九執政前三年,按照實質GDP,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僅僅只有1.51%。

在亞洲四小龍中,同樣三年期間,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2.86,南韓2.22%,都大幅領先台灣。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07-2011;自由時報, 12-14-2011

總統電視辯論時,馬先生說: 近四年來,世界不景氣,台灣卻逆風高飛,去(2010)年經濟成長10.72%,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二。  

但真相是,馬英九執政前三年(2008-2010),按照實GDP,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僅僅只有1.51%
 

在亞洲四小龍中,同樣三年期間,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濟成長2.86%,南韓2.22%,都大幅領先台灣。 諷刺的是,早就納入中國版圖,並更早與中國簽署類似ECFA的香港,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更低落到只有1.39%。台、港成長表現遠不如新、韓,而台灣失業率又居首。 這樣的對照,台灣真的是逆風高飛?


讀者們也許會問:馬英九執政前三年成長率不是2008年的0.73%2009年的負1.81%,以及2010年的10.72%嗎?如是,三年算數平均成長率不是應達到3.21% [ (0.0073 - 0.0181 + 0.1072)/3]?

的確,算數平均3.21%。但在景氣上下大幅振盪,GDP不是逐年穩健增長時,算數平均會顯著高估。正確的算法是使用「幾何平均」,如此算, 三年平均僅及1.51%,讀者當然會很訝異,算數平均竟會發生倍數高估!茲簡單的說明如下:

馬英九執政下,按2006年幣值,台灣GDP2008年 達13706.8億台幣,2009年達128,340.5億台幣,2010年達142,102.9億台幣,實際三年總和(Y )401,150.2億台幣。

假定算數平均是對的,那麽自2007基礎年GDPy129,759.9億起跳,每年成長3.21%,則馬政府三年總和GDP也應等於 Y = y  x (1.0321 + 1.03212 + 1.03213)。但算出來的Y值則高達414,810.6億,亦即高估了13,660.4億台幣。也就是說算數平均」在當前環境嚴重錯誤。

如按每年成長1.51%Y = y x (1.0151 + 1.01512 + 1.01513) = 401,150.5億台幣,與實際三年總和一致(小數點不同是因四捨五入關係)。

上面說明証明了:馬英九執政前三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51%, 而不是台灣媒體所說的3.21%

但要如何算出三年幾何平均年成長率(g)?  首先,要知道GDP是流量,不是存量。所以計算g值必須透過求解數學方程式:

 Y/y = (1+g) + (1+g)2+ (1+g)3 

其中Y/y 約略大於3.09, 是指2008-2010三年實際總和GDP除以基礎年(2007)GDP的倍數。設若此倍數恰等於三,那麽g值正等於零,表示三年經濟平均零成長。

為便於對照,我從亞洲四小龍實質GDP政府統計的原始資料,算出2008-2010各年經濟成長率,以及按算數平均」和「幾何平均」算出平均每年成長率如下 :
  
                 2008        2009        2010      算數平均      幾何平均
台灣            0.73         -1.81       10.72          3.21               1.51
南韓            2.30          0.20         6.06          2.85               2.22
新加坡        1.49         -0.77       14.47          5.06               2.86
香港            2.31         -2.66         6.97          2.21               1.39

表列得知,在國際金融風暴衝擊下,平均每年成長,台、韓、新、港都沒有能力 保三 。與中國特別深度整合的台灣和香港,甚至連 保二 」都達不到。而且,也証實:當GDP起落變動過大時,算術平均就不是可信賴的算法,台、新即為明顯二例。

馬英九領導的團隊,執行的是無效率又浪費的赤字擴張政策,自我感覺良好,但激勵成長是失敗的(三年GDP平均每年僅微增1.51%),創造就業也不行,反而資金加速流向中國,社會所得分配繼續惡化,稅基萎縮,政府負債累累。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後記:本文也刊登在自由時報 (12-14-2011), 但內文2009年達128,340.5億台幣,原先誤植為128,430.5億台幣。這僅是34和43兩位數打印顛倒而已,跟全文所有數字運算無關。特此聲明。

繼續閱讀...

Saturday, April 23, 2011

蔡英文的國家發展論述

早在民進黨進入初選前,台灣不少海內外學界即發動聯署支持蔡英文女士代表民進黨競逐2012總統大選。不待審視黨內各候選人的四場政見發表如何,學界即迫不急待表態,時間點會不會太早?對其他有意參選者會不會太不公平?但四場政見後,蔡英文的「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論述,其實是薄弱的。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4-23-2011;

早在民進黨進入初選前,台灣不少海內外學界即發動聯署支持蔡英文女士代表民進黨競逐2012總統大選。不待審視黨內各候選人的四場政見發表如何,學界即迫不急待表態,時間點會不會太早?對其他有意參選者會不會太不公平?

但四場政見後,蔡英文的「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論述,其實是薄弱的。

公平的說,蔡英文的台灣發展論述,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蔡英文論述已不再強調過去新潮流所謂「強本西進」,整合「全球(中國)資源」,建立「全球產業鏈」等倚賴中國發展台灣的策略觀。代之而起的是,以全球多邊機制,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 來架構台灣和中國的雙邊關係,同時追求台灣和全球多邊(例如台美,台日,台中,台歐等)經貿全方位發展。但這不就是多年來,若干台灣派經濟學者憂心中國熱而呼籲的台灣主體發展路線!

除此,蔡英文四場政見並未能展現創新視野,提出擘劃台灣再造,再發展的大藍圖。蔡英文似乎喜用美麗的辭彙,但建構發展藍圖所需要的,卻應該是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激勵民心,彰顯台灣價值,同時樸實地說明如何落實台灣價值的國家發展重要路徑。

蔡英文說要「翻轉治國軸線,創造台灣發展的藍海」。雖然提到平衡南北城鄉貧富的差距,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容,翻轉「重工輕農」,以及發展在地經濟等主張,但台灣在新世紀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在那裡?應該是什麽?應該如何建構?會不會因中國熱與中國的崛起而被進一步弱化?這些都會影響或決定台灣未來的發展路徑。

蔡英文強調世代交替,但其新世代幕僚群的戰略論述和擘劃功力, 顯然不足。

在全球化緊密整合下,任何經濟體在全球產業光譜所處的利基範圍,沒有不被壓縮的。例如,台灣因為利基的壓縮,放棄了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甚至外移高科技產品組裝生產線至中國或他國。如果無力孕育成長新引擎,台灣被壓縮的產業利基範圍, 只會益形縮小。


沒有足夠且優值的產業利基,台灣就不可能有兼顧社會公平正義的經濟成長。這就是何以筆者長期來呼籲民進黨,應以「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策略」為台灣再造的關鍵要徑 。若僅藉助政府租稅政策, 進行社會財富重分配,台灣恐怕留不住資本家。未來台灣發展贏的策略,蔡英文觀照的面向是有所不足。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經濟成長數字,馬英九和特定媒體究竟在說什麽?

為糾正簡單算術平均或會不準的缺點,一般嚴謹的成長率比較都是應用複合平均年成長的數學公式。馬政府20082010三年執政下究竟如何「繳出漂亮經濟數據」? 按行政院主計處及其他各國政府公佈包括預估2010年的實值GDP在四小龍中,新加坡三年來複合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估為4.93%,分別高於南韓的2.82%,台灣的2.80%,以及香港的1.75%。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1-23-2010; 自由時報, 11-30-2010

馬英九先生日前接見國際獅子會總會長史古洛格斯三世伉儷一行時表示: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經濟從衰退中重建速度非常快,主計處日前公布全年GDP上看9.98%,雖然是因為去年基期低,不過淨成長還是超過8%,在亞洲國家中表現僅次於新加坡。

中國時報1122日一篇「兩岸開放 繳出漂亮經濟數據」的社論則說:「如果二○○八年定基為一百,則韓國這兩年的淨增幅為六.五%。四小龍中今年表現最佳者為新加坡, 年成長率為十四.五%,而兩年淨增幅為十三.○一%。同樣的計算標準,得知台灣與香港過去兩年淨增幅分別是八.五五%與三.六一%。就亞洲四小龍相比,台灣的反彈力道次強(僅次於新加坡)、兩年間淨成長值排名第二。」

馬先生和該篇社論都不約而同提到台灣實質GDP的淨成長(或淨增幅)超過百分之八,並誇大台灣在亞洲國家中表現僅次於新加坡。筆者認為會誤導社會大眾,特為文說明。

其實,就如同民進黨執政初期全球技術泡沫化的衝擊,亞洲四小龍這次經歷全球金融危機,也同步化出現經濟成長呈V字形墜底後反彈。通常墜得深,反彈的幅度也會顯得強勁,而存貨調整就是當中一個關鍵的市場自發機制。因此,當經濟經歷景氣循環的劇烈動蕩時,要謹慎詮釋GDP成長數字。

舉例:假設2007年台灣GDP1002008年下墜到752009年再進一步下墜到502010年景氣反彈一舉回到100。那麽,2008年經濟成長率是負25%,2009年是約負33%,而2010年成長率則高達100%(因為由50的谷底彈升達100)。照理說三年來GDP是零成長,但簡單的算術平均卻錯誤地告訴你:GDP平均每年成長約14%。

為糾正簡單算術平均或會不準的缺點,一般嚴謹的成長率比較都是應用複合平均年成長的數學公式。馬政府20082010三年執政下究竟如何「繳出漂亮經濟數據」?按行政院主計處及其他各國政府公佈包括預估2010年的實值GDP,筆者計算複合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以供參考:

在四小龍中,新加坡三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估為4.93%,分別高於南韓的2.82%,台灣的2.80%,以及香港的1.75%。

台灣和香港一值與中國維持經濟深度整合的依賴關係,但兩者並未因而比新加坡或南韓更具備因應經濟衝擊的能量,反而是三年來複合平均GDP年成長率落居東亞四小龍的三、四名。更何況台灣失業率居四小龍之首,政府財政赤字又驚人的快速惡化!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最近說:IMF預測「從2012年開始亞洲四小龍中只有台灣經濟成長率是持續往上,到2015年台灣與亞洲其他三小龍經濟成長率就會拉開,而這顯示IMF看出,ECFA為台灣帶來的效益,而這是其他3小龍所沒有的。」

其實IMF連半年後的經濟情勢都預測不來,遑論2015,再者與其寄望於ECFA,不如期待iPadiPhone等對台灣經濟拉拔的國際產業關聯效果。

現在馬先生的633究竟算還是不算?如果不算,那「黃金十年」又是什麽東西?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Friday, May 22, 2009

馬上蕭條,台灣GDP被砍掉十分之一

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負成長率」繼續擴大為負10.24% ,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馬英九政府執政下的台灣景氣早已處在「蕭條」 (Depression) 中,而不是「衰退」 (Recession) 而已!按照國際上的慣例,「衰退」是指實質GDP持續兩季呈現負成長,但若衰退嚴重到10%以上的經濟負成長,即被形容為「蕭條」。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5-22-2009; 自由時報, 05-26-2009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負成長率」繼續擴大為負10.24% ,再度刷新去年第四季經修正後負8.61% (修正前為負8.36%) 的慘烈情勢。這項統計是按今年第一季台灣實質GDP與去年同季比較的年增率,這表示除非第二季台灣景氣出現V字反彈,馬英九政府執政十二個月來砍掉台灣經濟總生產這塊GDP大餅十分之一,勢必成局。

按照以上相同標準計算,南韓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4.1%,香港為負7.8% (中國為正6.1%),新加坡為負10.1%,台灣還是和去年第四季一樣,繼續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

如按照先進國家強調以實質GDP季增率換算為年率來比較,台灣今年第一季實質GDP季增年率為負18% (按第一季實質GDP為台幣2.99兆元,與上季3.14兆元比的季增率為負4.84%,折算年率為負18%), 僅稍略低於去年第四季修正後季增年率負20.7%,顯示形勢仍異常嚴峻。

在亞洲四小龍中 或是和主要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第一季實質GDP季增年率還是墊底: 南韓翻轉為正 0.4%,新加坡負 14.6%,香港負 16.1%,日本負15.2%,美國負 6.1%,德國負 14.4%,法國負 4.7% ,英國負7.4%,而整個歐元區是負9.6%。

馬英九政府執政下的台灣景氣早已處在「蕭條」(Depression) 中,而不是「衰退」(Recession) 而已!按照國際上的慣例,「衰退」是指實質GDP持續兩季呈現負成長,但若衰退嚴重到10%以上的經濟負成長,即被形容為「蕭條」。無論就實質GDP的「年增率」或「季增年率」來看,台灣經濟真是「馬上蕭條」!

在全球經濟總體需求緊縮下,沒有任何經濟體可以悻免,台灣為出口導向型經濟自然首當其衝。

但,這個政府自始錯估形勢,高估政策執行力,畜意掩飾真相,傷害財政紀律,浮報經濟預測。在「以經促統」推動「一中市場」的國共聯合政策綱領下,各項施政幾乎完全圍繞在「唯中國路線」這個主軸,經濟上,無視於台灣「產業結構香港化,經濟發展中國化」的潛在危機;而政治上,「去台灣化」更是汲汲營營。

「結構香港化」是指在馬政府「唯中國路線」下,台灣將陷入「去工業化」,逐步削弱邁向「亞太高階研發製造」的潛能。而「發展中國化」是指台、中過度緊密整合,將促使台灣內部資源演變成在配合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台灣經濟的「先進國家化」將因而阻滯不前,連帶社會中產階層會進一步鬆動萎縮。

馬政府的「六三三」、「馬上好」、「馬上漸漸好」等口號,實在很諷刺!

附註: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各季GDP都是未經季節調整的數據, 因此內文所提的台灣實質GDP的「季增年率」(quarter-to-quarter annualized rate) 並未剔除季節性變動因素。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

延伸閱讀:

與洪奇昌談經濟


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


繼續閱讀...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台灣第四季經濟成長年率下墜至負20%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2-28-2009; 自由時報, 03-02-2009

台灣去(2008)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為負8.36%,這是行政院主計處按第四季實質GDP與上(2007)年同季比較的「年成長率」。開發中國家多習慣報導類此「年成長率」,但先進國都偏好按各季實質GDP與上一季比較計算「季成長率」,再經時間複合換算為「季對季成長年率」﹝英文稱為”Quarter-to-quarter annualized rate”﹞,這樣是更能反映景氣最新動向。

例如,美國商務部日昨報導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大幅下修為負6.2%﹝原粗估負3.8%﹞,情勢非常惡劣。這個數字指的就是「季對季成長年率」,反映美景氣最新動向和衰退程度:

按2000年幣值為基準,美去年第四季實質GDP為11.525兆美元,較上一季的11.724兆美元減少1.6%。這個百分比代表「季成長率」,經時間複合換算,它代表負6.2%的「季對季成長年率」,也是英文媒體報導的美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如採台灣報導方式,則美第四季實質GDP較上﹝2007﹞年同季僅呈負0.82%的溫和衰退,顯然無法反映美去年第四季的嚴重衰退。

如按美報導方式,台灣去年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約負20%:按第四季實質GDP較上一季減少5.4%,經時間複合換算成為負19.9%的成長年率。如此深遂下墬,豈是衰退而已。

為便於國際比較,筆者把亞洲四小龍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按照上述開發中國家和先進國家慣用的不同報導方式彙編如附表:

第三欄是去年第四季經濟「年成長率」,而第四欄是較能反映最新景氣動向的「季對季成長年率」;綜觀,東亞比美歐嚴重,而中國第四季與年前比較雖仍成長6.8%,但若與上一季比較,其實經研判,中國經濟已呈現停滯,甚或衰退。

在此一提,自由時報2/27財經新聞「星上季經濟衰退4.2%」盧永山先生所彙編的各國成長率資料,把「年成長率」和「季對季成長年率」混在一起,恐生誤導,本文附表特予更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韓、星經濟值得效法嗎?


所謂「台灣國際競爭力下滑,被星、韓等遠拋在後」也豪無根據。台灣兩組總統候選人都不約而同稱羨星、韓經濟表現,但台、星、韓其實都差不多,也各自面臨發展瓶頸的挑戰。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2-24-2008; 自由時報, 02-26-2008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台灣實質GDP計算的經濟成長率在去年第三季勁升達6.86%後,第四季仍維持在6.39%的高檔,促使全年經濟成長率由前(2006)年的4.89%挺升達5.7%, 高於南韓的4.9%。民進黨執政第一個四年任期(2000-2003), 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2.9%, 但第二個四年任期(2004-2007), 則強力彈升達5.3%。這些數據的變化至少有多層意義:

一、所謂「民進黨執政八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不符事實。

二、所謂「民進黨執政,實施台灣鎖國或鎖國政策」是謊言。因為若屬鎖國,出口和製造業的連動成長就斷不可能成為台灣經濟的主要動力。

三、所謂「台灣國際競爭力下滑,被星、韓等遠拋在後」也豪無根據。

記得去年四月二十四日經濟日報一篇社論曾諷喻:李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主張以來,接著民進黨執政,是台灣經濟「失落的十年」。筆者對此曾提出批判,現在星、韓經濟統計也多已出籠,不妨再來比一比。

「戒急用忍」實施的第一年迄去年止﹝1997-2007﹞整整十一年,新加坡實質GDP成長率平均每年為5.61%,南韓為4.4%,台灣為4.5%新加坡看似最強,其實不然。因同期間,新加坡人口年成長率高達2.01%,而台、韓分別僅0.55%0.61%。若按「實質GDP成長率」扣除「人口成長率」後的「每人實質GDP成長率」,台灣為3.96%領先 南韓的3.83% 新加坡的3.55%

就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來說,南韓每人實質GDP年成長率為4.66%,領先新加坡的4.01%及台灣的3.65%。再就民進黨執政的第二個四年期間來說,台灣每人實質GDP年成長率勁升為4.90%,雖略低於新加坡的5.28%,但又轉為領先南韓的4.38%

實在看不出有何系統性的證據證明台灣已不如星、韓。

以新加坡來說,其經濟潛在成長率介在4%6%之間﹝按該國貿易工業部﹞,與台灣的5%相當,但新加坡所得分配卻已嚴重惡化─「基尼係數」﹝介在01之間,愈大愈不平衡﹞在2006年超越美國,去年更進一步挺昇達0.485的高峰。

至於南韓,「貿易條件」連年惡化已造成GDP極度嚴重高估該國真正所得,針對此,筆者在自由廣場曾提出詳細估算。按南韓央行最新統計,去年南韓「貿易條件指數」持續惡化,比前年滑落4.1%,創下該國1988年以來的最底谷。原因是在面臨進口物價高漲的大環境下,南韓半導體、電子等出口價仍止不住下滑。

二月十八日朝鮮日報社論呼籲南韓新政府正視此一嚴重問題:去年第四季南韓實質GDP雖然較前年同期擴張5.5%,但扣減貿易條件損失後的真正所得﹝即實質GDI﹞卻僅成長2.4%

台灣兩組總統候選人都不約而同稱羨星、韓經濟表現,但台、星、韓其實都差不多,也各自面臨發展瓶頸的挑戰。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誰在製造選舉數字?

真 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 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12-2007; 自由時報, 12-19-2007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第三季初步統計的台灣經濟成長率由第二季的5.24%,強勁提昇達6.92%,較8月政府預測4.47%增加2.45個百分點,也較道瓊新聞網十二位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5.16%,高出1.76個百分點。主計處也因而修正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5.46%,較原估4.58%向上修正0.88個百分點。

台灣經濟景氣轉趨活絡,出乎許多民間智庫或學者原先的保守預期,更讓一些政治人物方寸大亂。當第三季6.92%的強勁成長公布時,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及前主計長韋伯韜說,這是選舉數字,甚至質疑政府做假。為了拼選舉,竟能如此率爾發言,可悲可嘆。上週,也是前朝政務官葉萬安仍繼續質疑,批第三季經濟成長數據至少高估一個百分點,不過,質疑的基礎只是猜疑本身,看不到專業。

國民經濟統計有一套國際共同遵守的嚴謹過程,但韋、葉兩位理應明白,經濟預測和實際兌現的數據往往有出入,也往往出入甚大。不是統計方法不對,而是經濟環境的不可預控使然。

以新加坡來説,該國政府原先預測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6.4%,結果實際公布數據僅及4.3%,足足出入2.1個百分點。鑒於全球景氣的不確定,該國政府又預測2008年成長率將介在4.5%6.5%的區間內。這個區間有2個百分點,就是預留實際和預測會有不小的出入。

以美國來説,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4.9%,較月前粗估3.9%高出一個百分點,這是美國四年來最強勁的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原先一般擔心次級房貸的衝擊,實際上在第三季並沒有顯現。

在筆者看來,真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陳水扁總統第一個四年任期(2000-2003)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為2.8%, 第二個四年任期(2004-2007) 平均每年成長率則回升達5.2%。因此,就總合產出面言,台灣經濟在歷經2001年全球高科技泡沫化帶來的景氣衰退後,近幾年已又回復到5%左右的潛在成長率水準。在政治連年惡鬥下,台灣經濟仍保有如此軔性與彈性,是不簡單。

但是台灣貿易條件惡化,確使計算經濟成長率的實質GDP內含高比例的虛幻所得(按筆者估算,2004年約佔4%2005年約佔6%2006年約佔7%),這其實部份反映產業界攀登技術階梯,開發高價產品的努力還不夠,政府應慎擬有效對策。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一﹞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日發表「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筆者九月二十六在自由時 報發表「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特予回應,強調在比較台、韓經濟成長表現時,必須考量「貿易條件」變動衍生的損益,否則會錯得離譜,難獲真象。隨後,經 濟日報九月二十九日在該報二版不具名特刊「不知誰要為誰上課」一文回應,形容本人「過於狂妄」、「汗顏」,甚至要求「公開道歉」。經濟論戰至此,有失風 度。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7-2007;
自由時報, 11-04-2007

續篇 ~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二﹞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日發表「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筆者九月二十六在自由時報發表「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特予回應,強調在比較台、韓經濟成長表現時,必須考量「貿易條件」變動衍生的損益,否則會錯得離譜,難獲真象。隨後,經濟日報九月二十九日在該報二版不具名特刊「不知誰要為誰上課」一文回應,形容本人「過於狂妄」、「汗顏」,甚至要求「公開道歉」。經濟論戰至此,有失風度。

論前,先談談所謂「瑞士成長矛盾」:自一九八0年迄網際網路剛興起不久的一九九六年,瑞士平均每年實質GDP成長率僅及1.3%,在經合組織(OECD)會員國中,幾乎墊底,但何以瑞士每人實質所得總是名列全球頂尖富國之列?原來在該十六年的同一期間內,瑞士「貿易條件」大幅改善34%,以致實質GDP成長雖緩,卻無礙實質所得不斷提昇。

國際上都利用「出口單價指數」除以「進口單價指數」來計算貿易條件指數,台、韓亦然。一九九五年,南韓貿易條件指數升抵138.5高峰,惟從此滑落至二00六年的73.2,跌幅竟深達47%!但同一期間,台灣指數仍溫和成長7%。在民進黨執政僅僅七年期間內﹝二000~00六﹞,南韓貿易條件也仍大幅惡化36%,而台灣則略改善0.8%

貿易條件惡化會抵銷一國實質GDP成長帶來的所得成長;反之,改善則會助長所得。是以,南韓自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興起以來的成長經驗,恰巧顯現反面的「瑞士成長矛盾」:即南韓人民雖賣力生產,卻僅換來實質所得緩慢成長。筆者乃在前文論:台灣贏南韓。

上提「出、進口單價指數」都是取自各國海關通關貿易資料計算而得,涵蓋面廣是其優點,但無法反應品質變化,也會因貿易商品結構改變,而有所失真,這特別會發生在技術變化較快的半導體等電子業。因此,有些國家政府也蒐編抽樣商家提報的「出、進口價格」。按此也可計算另一組貿易條件指數:二000至二00六,南韓還是大幅惡化34%,而台灣則轉呈惡化15%,但仍遠不及南韓的一半。

在計算貿易損益與實質GDP時,台灣政府採用取樣商家的「出、進口價格」,而南韓則綜合海關與取樣商家兩者,結果筆者經由南韓國民所得帳,計算出來的出、進口價指數顯示,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竟不合理地縮小為24%﹝較前述34%~36%約大幅縮小1/3﹞﹝註﹞。

因此,就貿易條件損失言,南韓部份被顯著低估了,而台灣部份或約略高估。這個情形,在比較貿易條件惡化衝擊台、韓經濟表現時,應牢記在心,否則難以解讀官方數字代表的真正圖像。

__________________

註:這個計算很簡單,即「名目出(進)口」/「實質出(進)口」=「出(進)口價指數」。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二﹞




台、韓最近幾年貿易損失比率令人耽憂。這七年內累計損益佔累計GDP的比率,台灣為 -2.89%,而南韓更高達 -4.08%。台、韓研發支出佔GDP比率也不過2.5%左右,可見貿易條件惡化嚴重,而南韓尤慘。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7-2007;
自由時報, 11-05-2007

上篇 ~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一﹞

南韓自從遭亞洲貨幣危機重擊後,經濟成長看似不錯,民進黨執政二000年迄二00六年,實質GDP平均每年成長率達5.2%,超越台灣的3.8%。但要據此論斷台灣落後南韓,是有失莽撞,因為南韓同一期間發生貿易條件急劇的惡化,必然大幅度抵銷掉南韓實質GDP成長所產生的所得。這一南韓版反面向「瑞士成長矛盾」,在評論台韓經濟表現時,不可忽視。

實質GDP所以會因貿易條件變動而無法準確反映實質所得,是因在現行國民所得統計上,實質GDP是一項「拉氏數量指數」。例如,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當進口價格上漲導致進口國貿易條件惡化時,該國GDP平減指數一定不生反降,進而推高實質GDP,產生統計上的虛幻所得。故必須經由估算該貿易條件惡化產生的貿易損失,以抵掉實質GDP內含的虛幻所得,剩下來的真正所得,是所謂「實質國內所得﹝GDI﹞:亦即GDI=GDP +(-) 貿易損益。(註一)

按聯合國SNA93計算公式,「貿易損益」= [(名目出口 - 名目進口)/P]-[ (名目出口/出口價指數) – (名目進口/進口價指數)],其中P代表可供選擇的三種價格指數之一。台灣政府選用「進口價指數」,而南韓政府則選用「進口價指數」與「出口價指數」的算術平均值;台、韓雙方估算貿易損益的統計基礎是不盡相同。為便於台、韓雙方比較,筆者選用更攸關全民經濟福利的「國內支出價格指數」(註二),以計算各方的貿易損益及GDI(表一):

000至二000六,台灣各年實質貿易損﹝-﹞或益﹝+﹞佔實質GDP比率分別為:

-0.49%, 0%, 0.03%, -1.31%, -3.93%, -5.67%, -7.38%

同期間,南韓的損益比率分別為:

0%, -1.21%, 1.69%, -3.11%, -4.28%, -7.05%, -9.34%

台、韓最近幾年損失比率令人耽憂。這七年內累計損益佔累計GDP的比率,台灣為 -2.89%,而南韓更高達 -4.08%。台、韓研發支出佔GDP比率也不過2.5%左右,可見貿易條件惡化嚴重,而南韓尤慘。

很明顯,台、韓實質GDP內含大量的虛幻所得,因此兩者實質GDI成長率一定會低於經濟成長率()。按筆者計算(表三),000至二000六,台灣平均每年實質GDI成長率為2.41%,較3.8%的經濟成長率低落1.39個百分點,而南韓平均每年實質GDI成長率為3.17%,較5.2%的經濟成長率更低落達2.03個百分點。結果:台灣經濟成長率原本落後南韓1.4個百分點,按實質GDI成長率,台灣變成僅落後0.76個百分點。但不要忘了,上一篇筆者曾提醒讀者,南韓提供用以計算貿易損益的出、進口價指數,低估了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竟達1/3台、韓應相當接近,甚至台灣超前。

但台灣經濟仍面臨一個險峻的局面,只是馬蕭「雙中心/兩岸共同市場」或長昌「幸福經濟」,都沒切入真正策略核心。

________________

註一: 若把海外淨要素所得加入GDI,我們就會得到GNI(國民所得毛額),即GNI = GDI + 海外淨要素所得。實質GDI衡量台灣境內創造的購買力,而實質 GNI則衡量台灣人民在台灣境內、境外創造的購買力。若改用GNI做比較,本文論點一樣適用。

註二:國內支出,英文稱Domestic Absorption,等於C + I + G = GDP - (X - M)。熟悉總體經濟者應很容易導出「國內支出價格指數」或稱「國內支出平減指數」。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