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終極路線,在本質上,不啻為「經濟一中」及「政治一中」共軛謀略。不過,馬蕭最近在政經一中的理念上節節退縮,先是馬先生由「終極統一」挪移至「不統,不獨,不武」的馬氏新中間路線,再由蕭先生把內涵已十分清晰的「兩岸共同市場」硬是刻意模糊為「兩岸對等,共同協商,市場擴大」。至此,馬蕭政經理念的穩定性與可信度,著實讓人質疑!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18-2008; 東森新聞, 03-18-2008
拜讀高孔廉教授三月十三日發表於東森論壇「以共同市場融入國際 避免邊緣化困境」一文,筆者認為一些論點或有待澄清撥正。
「兩岸共同市場」代表中國國民黨馬蕭陣營的重要政見,是馬先生的「經濟總設計師」蕭先生八年來奔走兩岸積極推動的政經戰略,而蕭先生本人也將「兩岸共同市場」簡稱為「一中市場」。「兩岸共同市場」是不是可以和國際經濟學所定義的「共同市場」劃上等號,當然不是因表面的名詞,而是決定於「兩岸共同市場」本身的內容。
就此而言,蕭先生確有損「經濟總設計師」的名號。先是否定說過「一中市場」,繼而卻又承認說過兩次。蕭先生「兩岸共同市場」的內涵,的確是國際經濟學所定義的「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即台灣和中國之間,商品貿易自由化零關稅,台、中對外貿易實施共同關稅稅率,以及勞工、資本等生產要素自由移動。
蕭先生要推動的是比「自由貿易區」﹝FTA﹞,比「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更緊密整合的「共同市場」,甚至是凌駕「共同市場」之上的「貨幣同盟」﹝Currency Union﹞,試圖由台、中雙邊「經濟統合走向政治統合」。
這樣的終極路線,在本質上,不啻為「經濟一中」及「政治一中」共軛謀略。
不過,馬蕭最近在政經一中的理念上節節退縮,先是馬先生由「終極統一」挪移至「不統,不獨,不武」的馬氏新中間路線,再由蕭先生把內涵已十分清晰的「兩岸共同市場」硬是刻意模糊為「兩岸對等,共同協商,市場擴大」。至此,馬蕭政經理念的穩定性與可信度,著實讓人質疑!
高文謂:「東南亞國協(東協)與中國即將於二○一○年組成「東協加一」的區塊。日前更傳出「東協加三」,加入日韓,屆時 台灣若不能加入,就會變成「亞洲減台灣」,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孤兒,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
高教授的憂心讓人欽佩,但台灣已是世貿組織的會員,基本上,這個組織提供了台灣及其他所有會員一個多邊開放的經貿平台,台灣怎麼會因「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而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孤兒?
其實,東協過去政策常常表裡不一,且其內部會員國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將在在影響「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經濟整合的真正進展,姑不論未來進展如何,難道台灣非得透過連結中國,成立「兩岸共同市場」,才能融入其他區域整合?難道台商不會透過直接投資或藉由多國籍公司的成立進入東協?
高文「我們希望透過兩岸共同市場與中國大陸以和平對等的方式達成協議,以成為融入其他區域整合,包括東協的中介。 」云云,邏輯上,恐怕漏洞不少。例如,何以經由「西進中國轉進東協」一定會比「直接投資進入東協」好?「兩岸共同市場」的正當性,實在越看越脆弱!
高文謂:「至於經濟整合,理論上不同層次各有不同名稱,包括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但並未嚴格區別使用,例如歐洲共同市場雖然在一九 五七年成立,但是人員直到一九九五年才經由申根公約免簽證往來,因此並非有了共同市場名稱,就必然允許勞工自由移動。」
事實上,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西德、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簽署羅馬公約﹝The Treaties of Rome﹞,成立了「歐洲經濟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根據該條約內容,這西歐六國形成的「歐洲經濟體」將以漸進方式在十二年內從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逐步深化整合層次,而勞工的自由移動至遲須在此過渡期間結束前完成。法律文件上,不同層次各有不同名稱,條理分明。一九九五年的申根公約是處理國境管理的技術面問題,並不是決定當時「歐洲經濟體」勞工可否跨國境移動的起始年。
高文提:「二○○五年四月國民黨連戰主席赴大陸和平之旅,經過相當努力的爭取,很不容易與胡錦濤總書記取得共識,願意在恢復協商後,優先討論共同市場。跳過自由貿易區,進行層次更高的協商,其和平對等的涵義更值得重視,台灣朝野各界應該團結一致,予以珍惜。 」
事實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鬆動「一個中國」原則的情形下,有何「和平對等的涵義」可言?即便略此不談,單單就所謂「優先討論共同市場」及「跳過自由貿易區,進行層次更高的協商」等經濟議題而言,就足夠讓台灣社會高度警剔了,因為這些議題馬上會觸及到勞工及專業人員等生產要素在台、中之間移動的嚴重問題。
最後一個底線:「兩岸共同市場」真是有利台灣的整體利益嗎?
高文謂:「經濟整合依據研究結果證實,小型經濟體獲益大於較大經濟體,而且整體利益都會提升,否則全世界為何有此風潮。」
的確,像台灣這麼一個小型經濟體,若與先進國家群整合,往往獲得較大比例的利益。但是若與中國這麼一個大型的低工資開發中經濟體整合,那就未必。這方面的分析,筆者在福爾摩沙政經評論已有一序列論述,有興趣讀者可參: 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 台灣可以成為FPE贏家,台灣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以及最新論述 從香港經驗看「兩岸共同市場 」等文。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