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一﹞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日發表「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筆者九月二十六在自由時 報發表「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特予回應,強調在比較台、韓經濟成長表現時,必須考量「貿易條件」變動衍生的損益,否則會錯得離譜,難獲真象。隨後,經 濟日報九月二十九日在該報二版不具名特刊「不知誰要為誰上課」一文回應,形容本人「過於狂妄」、「汗顏」,甚至要求「公開道歉」。經濟論戰至此,有失風 度。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7-2007;
自由時報, 11-04-2007

續篇 ~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二﹞

經濟日報九月二十日發表「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筆者九月二十六在自由時報發表「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特予回應,強調在比較台、韓經濟成長表現時,必須考量「貿易條件」變動衍生的損益,否則會錯得離譜,難獲真象。隨後,經濟日報九月二十九日在該報二版不具名特刊「不知誰要為誰上課」一文回應,形容本人「過於狂妄」、「汗顏」,甚至要求「公開道歉」。經濟論戰至此,有失風度。

論前,先談談所謂「瑞士成長矛盾」:自一九八0年迄網際網路剛興起不久的一九九六年,瑞士平均每年實質GDP成長率僅及1.3%,在經合組織(OECD)會員國中,幾乎墊底,但何以瑞士每人實質所得總是名列全球頂尖富國之列?原來在該十六年的同一期間內,瑞士「貿易條件」大幅改善34%,以致實質GDP成長雖緩,卻無礙實質所得不斷提昇。

國際上都利用「出口單價指數」除以「進口單價指數」來計算貿易條件指數,台、韓亦然。一九九五年,南韓貿易條件指數升抵138.5高峰,惟從此滑落至二00六年的73.2,跌幅竟深達47%!但同一期間,台灣指數仍溫和成長7%。在民進黨執政僅僅七年期間內﹝二000~00六﹞,南韓貿易條件也仍大幅惡化36%,而台灣則略改善0.8%

貿易條件惡化會抵銷一國實質GDP成長帶來的所得成長;反之,改善則會助長所得。是以,南韓自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興起以來的成長經驗,恰巧顯現反面的「瑞士成長矛盾」:即南韓人民雖賣力生產,卻僅換來實質所得緩慢成長。筆者乃在前文論:台灣贏南韓。

上提「出、進口單價指數」都是取自各國海關通關貿易資料計算而得,涵蓋面廣是其優點,但無法反應品質變化,也會因貿易商品結構改變,而有所失真,這特別會發生在技術變化較快的半導體等電子業。因此,有些國家政府也蒐編抽樣商家提報的「出、進口價格」。按此也可計算另一組貿易條件指數:二000至二00六,南韓還是大幅惡化34%,而台灣則轉呈惡化15%,但仍遠不及南韓的一半。

在計算貿易損益與實質GDP時,台灣政府採用取樣商家的「出、進口價格」,而南韓則綜合海關與取樣商家兩者,結果筆者經由南韓國民所得帳,計算出來的出、進口價指數顯示,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竟不合理地縮小為24%﹝較前述34%~36%約大幅縮小1/3﹞﹝註﹞。

因此,就貿易條件損失言,南韓部份被顯著低估了,而台灣部份或約略高估。這個情形,在比較貿易條件惡化衝擊台、韓經濟表現時,應牢記在心,否則難以解讀官方數字代表的真正圖像。

__________________

註:這個計算很簡單,即「名目出(進)口」/「實質出(進)口」=「出(進)口價指數」。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二﹞




台、韓最近幾年貿易損失比率令人耽憂。這七年內累計損益佔累計GDP的比率,台灣為 -2.89%,而南韓更高達 -4.08%。台、韓研發支出佔GDP比率也不過2.5%左右,可見貿易條件惡化嚴重,而南韓尤慘。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7-2007;
自由時報, 11-05-2007

上篇 ~ 從貿易條件談台韓經濟表現﹝一﹞

南韓自從遭亞洲貨幣危機重擊後,經濟成長看似不錯,民進黨執政二000年迄二00六年,實質GDP平均每年成長率達5.2%,超越台灣的3.8%。但要據此論斷台灣落後南韓,是有失莽撞,因為南韓同一期間發生貿易條件急劇的惡化,必然大幅度抵銷掉南韓實質GDP成長所產生的所得。這一南韓版反面向「瑞士成長矛盾」,在評論台韓經濟表現時,不可忽視。

實質GDP所以會因貿易條件變動而無法準確反映實質所得,是因在現行國民所得統計上,實質GDP是一項「拉氏數量指數」。例如,在其他情況不變下,當進口價格上漲導致進口國貿易條件惡化時,該國GDP平減指數一定不生反降,進而推高實質GDP,產生統計上的虛幻所得。故必須經由估算該貿易條件惡化產生的貿易損失,以抵掉實質GDP內含的虛幻所得,剩下來的真正所得,是所謂「實質國內所得﹝GDI﹞:亦即GDI=GDP +(-) 貿易損益。(註一)

按聯合國SNA93計算公式,「貿易損益」= [(名目出口 - 名目進口)/P]-[ (名目出口/出口價指數) – (名目進口/進口價指數)],其中P代表可供選擇的三種價格指數之一。台灣政府選用「進口價指數」,而南韓政府則選用「進口價指數」與「出口價指數」的算術平均值;台、韓雙方估算貿易損益的統計基礎是不盡相同。為便於台、韓雙方比較,筆者選用更攸關全民經濟福利的「國內支出價格指數」(註二),以計算各方的貿易損益及GDI(表一):

000至二000六,台灣各年實質貿易損﹝-﹞或益﹝+﹞佔實質GDP比率分別為:

-0.49%, 0%, 0.03%, -1.31%, -3.93%, -5.67%, -7.38%

同期間,南韓的損益比率分別為:

0%, -1.21%, 1.69%, -3.11%, -4.28%, -7.05%, -9.34%

台、韓最近幾年損失比率令人耽憂。這七年內累計損益佔累計GDP的比率,台灣為 -2.89%,而南韓更高達 -4.08%。台、韓研發支出佔GDP比率也不過2.5%左右,可見貿易條件惡化嚴重,而南韓尤慘。

很明顯,台、韓實質GDP內含大量的虛幻所得,因此兩者實質GDI成長率一定會低於經濟成長率()。按筆者計算(表三),000至二000六,台灣平均每年實質GDI成長率為2.41%,較3.8%的經濟成長率低落1.39個百分點,而南韓平均每年實質GDI成長率為3.17%,較5.2%的經濟成長率更低落達2.03個百分點。結果:台灣經濟成長率原本落後南韓1.4個百分點,按實質GDI成長率,台灣變成僅落後0.76個百分點。但不要忘了,上一篇筆者曾提醒讀者,南韓提供用以計算貿易損益的出、進口價指數,低估了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竟達1/3台、韓應相當接近,甚至台灣超前。

但台灣經濟仍面臨一個險峻的局面,只是馬蕭「雙中心/兩岸共同市場」或長昌「幸福經濟」,都沒切入真正策略核心。

________________

註一: 若把海外淨要素所得加入GDI,我們就會得到GNI(國民所得毛額),即GNI = GDI + 海外淨要素所得。實質GDI衡量台灣境內創造的購買力,而實質 GNI則衡量台灣人民在台灣境內、境外創造的購買力。若改用GNI做比較,本文論點一樣適用。

註二:國內支出,英文稱Domestic Absorption,等於C + I + G = GDP - (X - M)。熟悉總體經濟者應很容易導出「國內支出價格指數」或稱「國內支出平減指數」。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