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09, 2007

兩岸共同市場的國際比較利益逆轉

另一遠為深沉的經濟衝擊是,「兩岸共同市場」會導致台灣「國際比較利益」結構朝不利的方向演變,使台灣經濟致力於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成長模式所作的努力,甚至功虧一簣。此一衝擊,可簡稱「國際比較利益逆轉」,但為各界所忽略。

◎林環牆
, 部落格專論, 07-09-2007; 自由時報, 07-11-2007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和蕭萬長最近連袂倡議「兩岸共同市場」,而民進黨高層也分別就政治與經濟面提出嚴厲批判。在經濟面,陳水扁總統指出,「屆時中國的農產品、 勞工將大量進入台灣市場,結果可能導致台灣的大量失業、降低勞工薪資、威脅農民生計、加速產業空洞化」,並且認為,「一中市場絕對是災難的開始,台灣也絕 對不能矮化成為中國的離島自由貿易區。」

有趣的是,馬、蕭回應軟弱,沒有能力以經濟邏輯來辯護。馬先生說:「這是一種污衊,我跟蕭院長所提出來的構想,是希望能夠挽救台灣的經濟,避免台灣經濟被邊緣化。」馬、蕭並齊聲辯稱:「從未主張引進大陸勞工」。

顯然,馬、蕭除了誣指台灣「鎖國」外,不僅對一般共同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欠缺應有的認識,更無知於「兩岸共同市場」對台灣經濟可能產生的危險衝擊。

「共同市場」屬於非常密切的區域經濟整合,凌駕「自由貿易區」及「關稅同盟」之上。一般在共同市場的安排下,除了對區域外貿易須實施共同關稅率外,區域內經濟 體之間,則不僅商品貿易零關稅,更須允許包括勞工等生產要素也能跨境自由移動。一旦「兩岸共同市場」成立,台灣社會與勞工市場如何能承受「華工」跨海大量湧入!這是意欲角逐大位者應有的基本常識。

另一遠為深沉的經濟衝擊是,「兩岸共同市場」會導致台灣「國際比較利益」結構朝不利的方向演變,使台灣經濟致力於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成長模式所作的努力,甚至功虧一簣。此一衝擊,可簡稱「國際比較利益逆轉」,但為各界所忽略:

按, 台灣當前具備國際比較利益的產業是技術密集產業,因為相對於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台灣擁有比較充裕的技術人力﹝如工程師等﹞。反之,中國的比較利益產業是勞 力密集型,因為相對於台灣等新興工業經濟,中國擁有比較充裕的非技術人力﹝如生產線勞工等﹞。若「兩岸共同市場」成立,加上言語熟悉,生產要素自由移動將 促使台、中成為「單一經濟體」。而這個「單一經濟體」的國際比較利益,必然取決於中國的生產要素結構,也就是勞力密集產業,因為中國規模畢竟太大了。

這意謂:台灣的國際比較利益產業將因而由「技術密集」逆轉為「勞力密集」,進而引導台灣資本追逐此一逆轉,更大量地投入勞力密集產業;如此的演變,勢將阻礙台灣向更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導向經濟邁進。類此比較利益逆轉風險,確存在於「兩岸共同市場」運作的自發規律裡,請問馬先生和蕭先生知否?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