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ark: 本文是部落格專論「錯誤的單面向西進論」(9-1-2006)的濃縮版,與自由時報同步刊登。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9-6-2006; 自由時報,9-6-2006
「台商西進究為台灣經濟帶來那些利益?」這是「專業」的經濟日報前不久的社論標題,正好可以徹底檢視西進論者的依據。
這篇社論說:「政黨輪替六年來,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平均每年僅增加四‧九%,而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每年則增加十六‧六%,使總出口每年增加率提高到八‧二%。」意思是台商到中國投資,提高台灣出口增加率。
其 實,這組數字適足以證明,台商到中國投資,並沒有讓台灣總出口平均年成長率回到兩位數字。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所以高於對全球出口成長率,反映的是台商投 入龐大資源,建立台、中、美全球商品供應鏈,所產生的產業垂直整合與貿易轉向的替代效果,但台灣總合外貿並未因而較東亞鄰國活絡,反而在世界主要市場的佔 有率日漸萎縮。
該社論又說:「若不是台商到大陸投資,所創造的對大陸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為入超國家;而目前央行所擁有的二千六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可能只剩下不到五百億美元了。」
台對中雙邊貿易呈現出超,是源於國際比較利益分工的結果;而台灣對全球貿易是出超或入超,則決定於台灣內部儲蓄是大於或小於對內投資,這是台灣總體經濟失衡的必然結果,不可混為一談。筆者今年二月七日在自由廣場發表「台灣順差不是中國恩惠」,駁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吹噓台對中雙邊貿易出超的意涵。經濟日報犯的,正是和國台辦一樣的錯誤。
也因為前述兩點錯誤認知,這篇社論自然有了以下錯誤結論:「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尚能有三‧六%,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擴大的貢獻,而近六年 出超迅速擴大,又全賴對大陸出超的擴張。近六年來,若沒有對大陸巨額出超,變為入超國家,外需將大為萎縮,則近六年來台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就降到二% 以下。」自問自答說台商到中國投資擴大外需,提高台灣經濟成長。
事實上,在整個長達十五年以上的台、中經濟整合 過程中,呈現的是台灣經濟一直走下坡,薪資實質負成長,以及稅基萎縮、政府財政困難等;同時也造成了 台灣的外需日益擴大依賴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貿易關係。這個外需貿易關係的建立,大量磁吸了台灣內部資源,以致排擠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等台 灣內需。如果現階段把台、中產業垂直整合衍生的外需拿掉,台灣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當然會進一步減弱,但這並不表示台、中經濟整合已提高了台灣經濟成長或擴 大了就業機會,因為台、中長期的整合經驗本身已是有力的反證。
這也是筆者所一直強調:評估現階段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正確方程式是,政府如何運用政策,讓走向中國建立產業垂直整合與投資台灣積極創新這兩個軸線,得維持活潑的動態平衡,以壯大台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回到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