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上週受邀參加經濟日報大師論壇發表「決策與成長」的演講,其要點包括:政府制訂政策應保持「時間一致性」;政府政策一定要鼓勵創新,資本累積,才是好的經濟政策。這與筆者上月提出「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才是台灣經濟發展要徑的論述,不謀而合。
這樣的論述,何其聳動,但專業何在?
李前總統於1996年採行「戒急用忍」政策,歷經陳總統2001年改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2006年微調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迄今十年期間,台灣幾已被磁吸為中國經濟圈的一員,何來鎖國?若有也是愚蠢地鎖在中國!
在戒急用忍以來這段十年期間﹝1997-2006﹞,按精確的複利公式計算,台灣「實質GDP」平均年成長率為3.69%,低於新加坡的4.26%,但高於南韓的3.67% ,以及香港的 3.55%。若將上組數字扣掉同期間的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台灣為0.61%,新加坡為2.2%,南韓為0.6%,香港為1.29%%﹞,我們可更有意義地觀察「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台灣居首為3.08%,其次依序為南韓的3.07%,香港的2.26%,新加坡的2.06%。很驚訝吧!
以同樣方法觀察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2006﹞,台灣實質人均GDP的年成長率為2.53%,低於南韓的3.73%,香港的3.55%,但高於新加坡2.44%。「積極開放」的表現是遜於「戒急用忍」,但台灣總是沒有自東亞四虎脫隊。所謂「鎖國」與「我們落得跟阿根廷一樣甚至更壞的下場」正是代表一些特定媒體已失落了十年。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