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9, 2006

正確解讀台灣經濟表現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4-9-2006, 台灣日報, 4-13-2006


台灣和中國進入長達15年的經濟整合後,台灣的總體經濟表現的確落居東亞四小龍之後。據最近南韓央行和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統計,南韓2005年平均每人名目GDP16,291美元,台灣則為平均每人15,271美元,使南韓的平均每人名目國民所得首度超越台灣

雖然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分析說,在採取剔除物價及匯率等因素後的購買力平價 ( PPP)來計算,台灣平均每人GDP仍然持續領先南韓。但是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呈現長期性減弱,以及相對落後於南韓,香港,新加坡等現象,政府真的不可輕忽。

以最近六年(2000-2005)來說,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3.58% 不僅低於1980年代的8%1990年代的6%,同時又相對於東亞其他小龍表現遜色 (20002005的六年期間,南韓平均經濟年成長率為5.18%香港為5.28% 新加坡為4.95%)經濟成長率即使小幅落後,五十年或百年後,已足以使一國經濟由相對富裕衰弱為相對貧窮。

附圖正是說明這個2000-2005年間台灣成長落後帶來經濟實力被拉開的現象:設定每一經濟體1999年的實質GDP指數為100,那麼台灣最近相對落的經經濟成長僅使該指數提升至2005年的123.24(即台灣實質GDP累計成長約23%),低於南韓的135.28香港的135.72 新加坡的133.02。這些指數表示,東亞四小龍同於1999年起跑,台灣經濟總產出在六年內已分別相對落後南韓9.77%,香港10.12%,新加坡7.93%

經濟成長會隨發展階段而逐漸減緩,但是台灣經濟成長若是落後於同處於相同發展階段的其他新興工業經濟,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警訊。

政治獨統立場的不同,常常使人們各自找尋自己喜歡看的經濟統計數字,或者以服務本身政治立場來
各自詮釋相同的數字。這個問題在台灣特別嚴重。對於經濟成長減緩,任何政黨必須嚴肅面對,協助找出正確的因應策略。

依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球經濟平均年成長率已由
1980年代的3.3%減緩到1990-2003十四年間的年平均2.8%,減緩幅度達15%。其中世界七大工業國家(美、日、德、法、英、義、加)則由1980年代的3.0%減緩到該十四年間的年平均2.2%,減緩幅度更高達27%


顯然
中國經濟的崛起,並沒有帶動全球經濟成長;正如同台、中經濟整合,並沒有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一樣。

台灣的核心實力在於技術創新,自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筆者常為文建議以「積極創新,經略全球」為策略主軸,來迎接中國經濟崛起的挑戰與機會。可惜在「中國熱」的迷思下,台灣的經濟實力漸漸流失。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