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4, 2007

檢視馬蕭經濟政策

顯然,馬蕭經濟政策並未對症下藥。台灣需要的是突破供給面瓶頸的創新導向結構調整政策,而不是單純的內需導向財政政策。前者多屬微觀經濟範疇,遠為複雜。馬蕭政策路線存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及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嚴重隱憂!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4-2007; 自由時報, 12-25-2007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今年以來已推出一系列經濟政策藍圖,內容龐雜,筆者將其歸納為六大策略主軸如下:

一、以雙航圈、雙中心﹝外商亞太營運及台商全球運籌雙中心﹞,重建經濟活力;

二、推動「兩岸共同市場」,以「兩岸」連結突破參與區域合作瓶頸;

三、推動「愛台十 二建設」擴大公共投資,以促進民間投資,進而擴大內需;

四、打造台灣為「亞太資產管理與籌資中 心」,吸引財富回流;

五、以金融、觀光、醫療照護等服務業,作為帶動就業的引擎

六、建構台灣為「全球創新中 心」,產業應走向高值化及 低碳化

馬蕭陣營提出「三三六主張」,希望執政後台灣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六,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三以下,同時讓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達到三萬美元。

這樣的政策藍圖凸顯了馬蕭陣營其實沒有真正透視台灣經濟問題的根源。

台灣經濟問題主要反映於長期可支撐的經濟潛在成長率呈現下滑,對外貿易條件惡化,以及社會所得分配也呈惡化三方面。這些問題主要根源於台灣總體經濟供給面,不是需要面。台灣內需不振是供給面受到抑制所致,它本身不是問題的根源。

只要供給面瓶頸無法突破,馬蕭陣營藉擴大公共投資或中國觀光客等手段,以擴張內需的凱因斯策略,要讓經濟成長率突破當前百分之五潛在水準,而提昇達每年百分之六,其實無濟於事,反會惡化赤字財政,威脅總體經濟的穩定。

台灣經濟出現供給面瓶頸,是因過度投資中國,導致舊產業快速流出西進中國﹝或被中國模仿取代﹞,而新產業興起較緩,使熊彼得式「創新毀滅」的良性循環失去動態平衡。台灣雖在全球技術專利的表現奪目傲人,但技術創新要進一步轉化為商機或孕育新產業,則顯有一道不易跨越的鴻溝。

當「創新毀滅」失衡時,經濟潛在成長動能一定會弱化,且貿易條件會隨之惡化。再者,當外移﹝或毀滅﹞產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無法轉業時,將進一步加深全球化下「要素價格均等化」拉低台灣薪資與惡化所得分配的市場機制壓力。這就是全球化西進中國下的台灣經濟困局。

顯然,馬蕭經濟政策並未對症下藥。台灣需要的是突破供給面瓶頸的創新導向結構調整政策,而不是單純的內需導向財政政策。前者多屬微觀經濟範疇,遠為複雜,希望馬蕭及長昌陣營多下功夫,深入研究。馬先生雖提「全球創新中 心」的鴻圖,但這只是打高空虛晃一下。兩岸」連結,根本不是策略要徑,馬蕭政策路線存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及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嚴重隱憂!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誰在製造選舉數字?

真 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 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12-2007; 自由時報, 12-19-2007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第三季初步統計的台灣經濟成長率由第二季的5.24%,強勁提昇達6.92%,較8月政府預測4.47%增加2.45個百分點,也較道瓊新聞網十二位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5.16%,高出1.76個百分點。主計處也因而修正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5.46%,較原估4.58%向上修正0.88個百分點。

台灣經濟景氣轉趨活絡,出乎許多民間智庫或學者原先的保守預期,更讓一些政治人物方寸大亂。當第三季6.92%的強勁成長公布時,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及前主計長韋伯韜說,這是選舉數字,甚至質疑政府做假。為了拼選舉,竟能如此率爾發言,可悲可嘆。上週,也是前朝政務官葉萬安仍繼續質疑,批第三季經濟成長數據至少高估一個百分點,不過,質疑的基礎只是猜疑本身,看不到專業。

國民經濟統計有一套國際共同遵守的嚴謹過程,但韋、葉兩位理應明白,經濟預測和實際兌現的數據往往有出入,也往往出入甚大。不是統計方法不對,而是經濟環境的不可預控使然。

以新加坡來説,該國政府原先預測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6.4%,結果實際公布數據僅及4.3%,足足出入2.1個百分點。鑒於全球景氣的不確定,該國政府又預測2008年成長率將介在4.5%6.5%的區間內。這個區間有2個百分點,就是預留實際和預測會有不小的出入。

以美國來説,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4.9%,較月前粗估3.9%高出一個百分點,這是美國四年來最強勁的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原先一般擔心次級房貸的衝擊,實際上在第三季並沒有顯現。

在筆者看來,真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陳水扁總統第一個四年任期(2000-2003)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為2.8%, 第二個四年任期(2004-2007) 平均每年成長率則回升達5.2%。因此,就總合產出面言,台灣經濟在歷經2001年全球高科技泡沫化帶來的景氣衰退後,近幾年已又回復到5%左右的潛在成長率水準。在政治連年惡鬥下,台灣經濟仍保有如此軔性與彈性,是不簡單。

但是台灣貿易條件惡化,確使計算經濟成長率的實質GDP內含高比例的虛幻所得(按筆者估算,2004年約佔4%2005年約佔6%2006年約佔7%),這其實部份反映產業界攀登技術階梯,開發高價產品的努力還不夠,政府應慎擬有效對策。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