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4, 2007

檢視馬蕭經濟政策

顯然,馬蕭經濟政策並未對症下藥。台灣需要的是突破供給面瓶頸的創新導向結構調整政策,而不是單純的內需導向財政政策。前者多屬微觀經濟範疇,遠為複雜。馬蕭政策路線存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及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嚴重隱憂!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4-2007; 自由時報, 12-25-2007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今年以來已推出一系列經濟政策藍圖,內容龐雜,筆者將其歸納為六大策略主軸如下:

一、以雙航圈、雙中心﹝外商亞太營運及台商全球運籌雙中心﹞,重建經濟活力;

二、推動「兩岸共同市場」,以「兩岸」連結突破參與區域合作瓶頸;

三、推動「愛台十 二建設」擴大公共投資,以促進民間投資,進而擴大內需;

四、打造台灣為「亞太資產管理與籌資中 心」,吸引財富回流;

五、以金融、觀光、醫療照護等服務業,作為帶動就業的引擎

六、建構台灣為「全球創新中 心」,產業應走向高值化及 低碳化

馬蕭陣營提出「三三六主張」,希望執政後台灣經濟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六,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三以下,同時讓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達到三萬美元。

這樣的政策藍圖凸顯了馬蕭陣營其實沒有真正透視台灣經濟問題的根源。

台灣經濟問題主要反映於長期可支撐的經濟潛在成長率呈現下滑,對外貿易條件惡化,以及社會所得分配也呈惡化三方面。這些問題主要根源於台灣總體經濟供給面,不是需要面。台灣內需不振是供給面受到抑制所致,它本身不是問題的根源。

只要供給面瓶頸無法突破,馬蕭陣營藉擴大公共投資或中國觀光客等手段,以擴張內需的凱因斯策略,要讓經濟成長率突破當前百分之五潛在水準,而提昇達每年百分之六,其實無濟於事,反會惡化赤字財政,威脅總體經濟的穩定。

台灣經濟出現供給面瓶頸,是因過度投資中國,導致舊產業快速流出西進中國﹝或被中國模仿取代﹞,而新產業興起較緩,使熊彼得式「創新毀滅」的良性循環失去動態平衡。台灣雖在全球技術專利的表現奪目傲人,但技術創新要進一步轉化為商機或孕育新產業,則顯有一道不易跨越的鴻溝。

當「創新毀滅」失衡時,經濟潛在成長動能一定會弱化,且貿易條件會隨之惡化。再者,當外移﹝或毀滅﹞產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無法轉業時,將進一步加深全球化下「要素價格均等化」拉低台灣薪資與惡化所得分配的市場機制壓力。這就是全球化西進中國下的台灣經濟困局。

顯然,馬蕭經濟政策並未對症下藥。台灣需要的是突破供給面瓶頸的創新導向結構調整政策,而不是單純的內需導向財政政策。前者多屬微觀經濟範疇,遠為複雜,希望馬蕭及長昌陣營多下功夫,深入研究。馬先生雖提「全球創新中 心」的鴻圖,但這只是打高空虛晃一下。兩岸」連結,根本不是策略要徑,馬蕭政策路線存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及經濟結構香港化的嚴重隱憂!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您好!這裡是長昌的網路競選總部!
我們的幸福部落格地址:http://blog.vivataiwan.tv/?
本文章為優質好文,我們將轉載於本站,分享給閱聽大眾。
如您不同意,懇請通知我們,我們將立即停止轉載。
萬分感謝您的好文創作,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