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9, 2006

如何回應歐洲商會?:連結美、日、歐才有台灣

Remark: 筆者按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計算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0-29-2006; 自由時報, 10-31-2006

針對歐洲商會呼籲政府儘速對中國進一步開放,民進黨政府應趁此機會向國際社會解釋台灣遭受中國軟性圍堵的困境,同時也讓老百姓嘹解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以及當前政府的政策思維。

政府理應聲明,台灣原則上願為促進全球多邊開放經貿體制貢獻已力,但國際社會不應一方面呼籲台灣對中國經貿開放,一方面又對中國政府蓄意排除台灣於「東協加三」的東亞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外,視若無睹。

去年舉行的印尼雅加達東亞高峰會議,在北京影響之下,決議透過「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逐步推動成立東亞經濟共同體,而台灣竟無法參與。另,由於多年來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南北利益衝突」不易調和,阻礙世貿組織進一步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台灣政府也因而一直努力尋求與美、日等經貿夥伴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不過,仍因中國壓力,不得其門而入。

國際社會應想一想:何以台灣只被允許走入中國,而不能加入「東協加三」或與美國簽署FTA,以便走向全球全面性深化雙邊或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擁有豐沛的資金,以及廣泛的製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國際社會豎立進入障礙,以順遂中國在經濟上孤立台灣的企圖,不僅是全球的損失,也對台灣人民極度不公平,更會扭曲台灣的政經發展。與歐美各國一樣,台灣也應在多邊互惠原則下,努力追求全球化,而不是被限制退縮成為中國化。持平說,在中國軍事上飛彈威脅,政治上圍堵,經濟上孤立台灣的戰略架構下,要台、中經貿關係正常化,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歐洲商會指出「台灣已喪失競爭力」,雖然值得政府警惕,不過歐商顯然未能洞悉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而開錯了藥單。今日要重振台灣競爭力,當中一環,就是台灣必須重新強化連結美、日、歐等技術領先國家,而不是中國。過去十五年來,在台、中雙邊經濟整合下,台灣經濟成長一直弱化,而過去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業也已快速失去光環。

筆者按行政院主計處資料計算(如上圖),1990年代前五年,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平均尚有27.6%,但1990年代後五年即降為25.5%。民進黨執政後從2000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該平均附加價值率又進一步滑落至22%,而去年更低落到16.9%。換句話說,現在台灣高科技產業每100塊錢的產值,平均還不到17塊錢可供分配給員工、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

事實顯示,台商輸出資本技術,以連結中國的長期西進策略,反而削弱了產業在台灣本土創值的能力。重新連結美、日、歐,此時矣。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7 comments:

Dylan said...

國際社會應想一想:何以台灣只被允許走入中國,而不能加入「東協加三」或與美國簽署FTA,以便走向全球全面性深化雙邊或區域經濟整合?


国际关系只比“实力”,不比“讲理”
你可以找到很多台湾应该独立的理由

但只要你没实力
你便提不出“和平独立”的方案
台湾人民便不可能无条件支持
深绿的都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海外人士

HL said...

沒"實力"的話,不是更應訴之於理嗎?

至於你所謂「深绿的都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海外人士」,你並無客觀數據佐證,和本文也無關。題外話,「深藍」又都是哪些人?

Anonymous said...

大陸人士你錯了
台灣人民是深具台灣意識的
我們寧可窮獨立
也不願富統一
而台灣被國際社會孤立
始作俑者就是中國
我們要和平
也要尊嚴
不可能跟香港一樣
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歷史風土
不可能跟你們一樣的
為何強制與你們相同
我非屬任何政黨
只認同台灣
身為台灣人
必須告訴你
台灣有實力
假以時日仍能以經濟再起
讓國際正視二千多萬人的存在

Anonymous said...

"国际关系只比'实力',不比 '讲理'
你可以找到很多台湾应该独立的理由

但只要你没实力
你便提不出“和平独立”的方案
台湾人民便不可能无条件支持
深绿的都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海外人士"


我虽是大陆人,但这种弱肉强食的理念我不能赞同,百年前羸弱的中国就曾是弱肉强食的受害者,现在变得强大了就以这种理念来肆意欺负别人?!那么当年被别人欺负是不是活该呢?比起所谓的‘国家统一的战略利益’,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更重要。台湾不愿与中国统一是有很多原因的,中国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尊重对方,共同合作才有出路。

Anonymous said...

To 匿名者:
"台灣人民是深具台灣意識的
我們寧可窮獨立 也不願富統一"
這是你講的 不是所有人的想法
不要動不動套上台灣人民
也不要把台灣意識連結到獨立


統不統一很難說
可我才不要窮獨立

Anonymous said...

『換句話說,現在台灣高科技產業每100塊錢的產值,平均還不到17塊錢可供分配給員工、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

在下認為
附加價值、毛利率要細分而定
IC跟Notebook就不同
而部分低毛利產業早已西進
所謂分配到台灣的部分更不可一概而論
此外,應該以總產值乘上這個比例
並且需考量高科技及非高科技投入人力與資源的差別

若高科技10人可創造100塊產值
而非高科技需要20人
那麼實際每人的附加價值產出孰大孰小?

HL said...

你講對一半。沒錯,如果一塊餅變小了,但分享餅的員工人數變的更少,每一員工還是可分得更多。就此而言,你對了。但是事實是,分享餅的生產要素,不是只有員工,還有資本,土地等。

無論如何,當the value added rate變小了,整體台灣必須付出更多工時與努力,以保住總附加價值不至變小,這麼辛苦,如何發展高生活水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