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5, 2005

因應中國經濟規模擴大的挑戰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5-2005; 台灣日報, 1-2-2006

中國人民統計局最近提出大幅向上修正中國經濟規模的統計數字:
2004年中國國內總產出(GDP)由原先公布的1.65兆美元修正為1.935兆美元,向上修正幅度竟高達17.5%,此一增幅相當於印尼或土耳其的GDP。經過修正後,中國已擠掉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一般預計中國今年﹝2005﹞經濟成長率可達9.3%,勢必再擠掉法國和英國,成為僅落後美國,日本,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亞太區中具政經影響力

服務業產出的嚴重低估是中國經濟規模向上修正的主因,修正後,中國2004年服務業產出佔GDP比重由原先公布的31.9%擴大為 40.7%,製造業和農業產出佔GDP比重則分別修正為46.2%13.1%。中國產業朝較典型的結構邁進,不過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2004年中國人平均每人GDP雖由原估1276美元調整為1490美元,依舊排名世界100名以外。

依照1美元兌換8.1中國人民幣匯率粗估,目前中國GDP仍不及美國的五分之一,以及日本的二分之一。但是最新修正顯示,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實際的成長速度遠比官方報導的更為快速,而且已經在亞太地區形成可觀的政經影響力。

中施壓區域整合沒台灣

最近(12 14)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東亞高峰會議,已決議透過「東南亞國協加三」結合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三國,逐步強化區域經濟整合,最終推動成立類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或歐盟的「東亞經濟共同體」 (East Asian Community)。台灣則因中國蓄意孤立被排除在區域整合之外。

台灣會不會被邊緣化?如何因應此一情勢?台灣政府誠有必要檢討源自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事實上,此一政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因中國 的崛起和區域塊狀經濟的形成與排擠,似乎已無法回應現實的挑戰。因為亞太不會有營運中心存在,就如同沒有全球營運或運籌中心一樣。

若執意推動亞太營運中心,只會加速台灣在政經方面向中國傾斜,而被併入中國經濟圈的一環,弱化台灣的主體性,更無助於強化台灣經濟高工資就業環境的永續發展。民進黨雖試圖以「全球運籌中心」取代「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事實上,只是虛幌,根本沒有切入核心課題。

在全球經濟多邊主義持續運作整合下,台灣無須擔心被邊緣化。在WTO的多邊架構下,台灣通往世界市場的通路是暢通的。即令台灣不是未來東亞經濟共同體的一員,WTO是不容許對區域整合外圍的經濟體提高經貿保護,何況台灣仍有辦法突破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圍堵與孤立。譬如:在東南亞國協直接投資,與日本、美國共同從事科技研發,或設法與區域內個別經國家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均足以間接轉進未來的東亞經濟共同體。

台灣應建構亞太創新中心

不過,衡諸最根本的因應策略,台灣政府應揚棄「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等不實際的構想,而代之以建構台灣成為「亞太創新中心」的大戰略。營造創新能量才是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擺脫經濟被排擠的最有力的利基。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繼續閱讀...

Sunday, December 11, 2005

反擊「中國熱」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11-2005; 略簡版刊載 自由時報, 12-18-2005

<相關專論>

台 灣海峽兩岸的經濟整合,在經濟、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已給台灣帶來複雜的衝擊。在獨統勢力拉距對立下,民進黨政府束手無策,無力提出因應或反擊「中國熱」 的經濟藍圖。最近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其執政縣市版圖退縮至南台灣,工商團體已趁勢呼籲弱勢的民進黨政府,進一步鬆綁台灣對中國已然鬆垮的經貿投資管 制,而中國國民黨挾勝進逼,以遂最終「一中併台」的政治企圖必將紛至沓來。

民 進黨政府的經濟發展核心理念,以及執行該理念的核心策略,究竟是甚麼?這是政府制定經濟對策的最高指導綱領,執政黨沒有任何戰略模糊的空間。民進黨政府準 備明年召開第二回合的「經發會」,如民進黨想藉該獨統勢力會合的會議平台,尋找執政黨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是找錯地方。如想藉該會議平台,擬議推 動執政黨核心理念與策略,那更是不可得。

若 民進黨真想贏回台灣人民信心,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真正能夠提出貫徹核心理念與策略的台灣經濟發展藍圖,以化解「中國熱」扭曲台灣整體資源分配的傷害衝 擊。在政黨政治下,民進黨政府應有符膺其政黨理念的發展藍圖,而此一藍圖則必須正確地回應台灣經濟的現實與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

第一,經濟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廣大人民的生活水準與品質,但要成就此一目的,台灣經濟體系必須有能力不斷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除此幾乎別無他途。因此,「高工資」不是罪惡,儘管有些個別企業視之為競爭力障礙,卻是經濟發展成就的關鍵指標。

第 二,要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僅僅是促進海島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已然效果非常有限因為經過戰後大約四十年資本累積與經濟成長交互帶動的過程中, 台灣已明顯步入「固定資本邊際報酬」的遞減階段唯有將資源轉入提昇「人力素質」與「技術創新」投資,藉以啟動「創新導向」的經濟成長,才有可能為台灣建 構創造高工資就業機會的經濟體系。

第 三,台商赴海外或中國投資所進行的產業「垂直整合」,無論是著眼於運用「低工資勞工」,「低價格土地」,「低稅負誘因」,甚或基於「接近市場」的布局,在 格局上,都是屬於個別企業的營運策略固然對促進「全球」資源分配合理化,有其正面貢獻,但是對「台灣經濟體系」的內部資源分配,則不必然會符合台灣自身 利益,甚至已產生排擠資源流向創新投資的長期性傷害。

第 四,在「中國熱」大量磁吸島內資源的排擠衝擊下,政府經濟策略的核心,必須針對本島產業對外「垂直整合」與對內「垂直創新」兩者設法取得動態平衡。前者把 台灣技術帶出去,後者則把先進國家的新穎技術帶進來,讓台灣在全球技術階梯,往上爬升。當島內資源過度不對稱地流向低成本導向的對外垂直整合時,中國,無 論 是做為世界工廠或市場,都是台灣的「威脅」,而不是「機會」。

當前台灣透過對外直接投資(FDI)進行的「垂直整合」與島內產業爬升全球技術階梯的「垂直創新」可能早已呈現動態失衡。雖然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整體研發(R&D)投資占GDP的比例已逾2%的門檻,並逐年提升邁向2.8%的新里程碑,但是向外(尤其中國)垂直整合的直接投資,量更大,速度更快。

在此 一 動態失衡下,島內現有技術快速流出,但新穎技術的產生或流入則相對較慢。這就是為甚麼許多產業整個外移或局部移出生產線至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但在島內仍罕 見新興產業隨著活絡的垂直創新源源注入台灣的經濟體系。因此,台灣的經濟體系難以不斷創造「高工資」的就業機會。此所以為何台灣經濟仍持續成長,失業率已 回降,但台灣廣大人民所感受到的,卻與經濟統計所呈現的產生背離現象。

台灣政府必須正視「垂直整合」與「垂直創新」動態平衡的問題,並提出一套可行的經濟發展藍圖,反擊「中國熱」,否則台灣社會的穩定基礎─中產階級─可能慢慢鬆解,而民進黨可能因而於2008年失去執政權。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繼續閱讀...

再論稅制改革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7-30-2005


陳 水扁總統六月一日提出稅制改革的政策宣示,期待能在三年內,將 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由目前過度偏低的13.6%提高至15%,並再 逐步提昇至18%,以解決長期來稅負不公與稅基萎縮的雙重問題。行政院日前﹝七月二十九日﹞首度針對最低稅負,也就是「所得基本稅額條例」草案召開政務委 員會,經濟部仍然還是提出7.5%的企業最低負,不僅與財政部擬議10%的意見相左,更恐會讓陳總統的政策宣示目標徒然落空。

另外,某工商團體特於行政院召開政務委員會前三日﹝七月二十六日﹞發出新聞稿稱:為避免影響台灣與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對鼓勵投資之競爭,因此最低稅負稅率應訂在3.75%至7.5%之間。

部 份民間業者顯然以企業本位看待問題,然而經濟部亦如是,則是低估了台灣稅制的結構性病徵,誠有必要再予提醒。如附圖所示,自1990年以來最近14年內, 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基本上呈現一路下滑,2002-2003年間該租稅負擔率甚至降落到12.3%創紀錄低水準﹝去年略回升至13.6%﹞。在這麼長的 14年期間,台灣「名目國民總生產」﹝GNP﹞累計成長141%,然而政府「名目稅收」卻僅成長48%。即若雙邊同時扣除物價變動率,以「實質GNP」和 「實質稅收」計算,這種政府稅收相應於總體經濟活動欠缺彈性連動的不正常現象,必依然如是。

筆者利用計量經 濟學上簡單「迴歸分 析」略估,從1975年起到2003年止29年期間,台灣的「租稅所得稅彈性」為0.9012,這表示「當台灣名目GNP成長1%,其名目稅收會相應成長 0.9012%」,乍看,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惟若按自最近14年期間﹝1990─2003﹞估算,台灣的「租稅所得稅彈性」立即嚴重滑落到0.5850, 此意謂「當台灣名目GNP成長1%,其名目稅收僅僅相應成長0.5850%」,稅收與GNP呈現微弱連動,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焉能避免節節滑落,同時造成 結構性的政府財政赤字。

按亞州開發銀行統計,台灣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例,2000年為4.7%, 2001年為 6.7%,2002年為 4.5%,2003年為 2.9%,2004 年為3.4%。在亞州四小龍中,以台灣的政府財政最為艱困,而新加坡政府則仍有可觀的財政盈餘。

台 灣現行稅制顯然屬長期不可支撐,台灣沒有財政能力也沒有必要去與「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從事租稅競爭。台灣更需要的是去與高所得高稅率的「已開發國家」 ﹝如美國,日本,歐盟﹞從事技術創新競賽。民進黨要成為負責的政府,必須在執政的八年內,完成有意義的稅制改革,這也是陳水扁總統的政策許諾。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