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5, 2005

因應中國經濟規模擴大的挑戰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2-25-2005; 台灣日報, 1-2-2006

中國人民統計局最近提出大幅向上修正中國經濟規模的統計數字:
2004年中國國內總產出(GDP)由原先公布的1.65兆美元修正為1.935兆美元,向上修正幅度竟高達17.5%,此一增幅相當於印尼或土耳其的GDP。經過修正後,中國已擠掉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一般預計中國今年﹝2005﹞經濟成長率可達9.3%,勢必再擠掉法國和英國,成為僅落後美國,日本,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亞太區中具政經影響力

服務業產出的嚴重低估是中國經濟規模向上修正的主因,修正後,中國2004年服務業產出佔GDP比重由原先公布的31.9%擴大為 40.7%,製造業和農業產出佔GDP比重則分別修正為46.2%13.1%。中國產業朝較典型的結構邁進,不過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2004年中國人平均每人GDP雖由原估1276美元調整為1490美元,依舊排名世界100名以外。

依照1美元兌換8.1中國人民幣匯率粗估,目前中國GDP仍不及美國的五分之一,以及日本的二分之一。但是最新修正顯示,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實際的成長速度遠比官方報導的更為快速,而且已經在亞太地區形成可觀的政經影響力。

中施壓區域整合沒台灣

最近(12 14)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東亞高峰會議,已決議透過「東南亞國協加三」結合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三國,逐步強化區域經濟整合,最終推動成立類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或歐盟的「東亞經濟共同體」 (East Asian Community)。台灣則因中國蓄意孤立被排除在區域整合之外。

台灣會不會被邊緣化?如何因應此一情勢?台灣政府誠有必要檢討源自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亞太營運中心」政策。事實上,此一政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因中國 的崛起和區域塊狀經濟的形成與排擠,似乎已無法回應現實的挑戰。因為亞太不會有營運中心存在,就如同沒有全球營運或運籌中心一樣。

若執意推動亞太營運中心,只會加速台灣在政經方面向中國傾斜,而被併入中國經濟圈的一環,弱化台灣的主體性,更無助於強化台灣經濟高工資就業環境的永續發展。民進黨雖試圖以「全球運籌中心」取代「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事實上,只是虛幌,根本沒有切入核心課題。

在全球經濟多邊主義持續運作整合下,台灣無須擔心被邊緣化。在WTO的多邊架構下,台灣通往世界市場的通路是暢通的。即令台灣不是未來東亞經濟共同體的一員,WTO是不容許對區域整合外圍的經濟體提高經貿保護,何況台灣仍有辦法突破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圍堵與孤立。譬如:在東南亞國協直接投資,與日本、美國共同從事科技研發,或設法與區域內個別經國家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均足以間接轉進未來的東亞經濟共同體。

台灣應建構亞太創新中心

不過,衡諸最根本的因應策略,台灣政府應揚棄「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等不實際的構想,而代之以建構台灣成為「亞太創新中心」的大戰略。營造創新能量才是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擺脫經濟被排擠的最有力的利基。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