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2, 2007

與林濁水談經濟(二):台北觀點//駁新潮流的經濟邏輯

『外部風險成本內部化,是政府干預台、中雙邊經貿的經濟理論根據。「積極管理」是在於糾正市場的扭曲,並不是必要之惡。它不僅是政治正確,更是經濟正確。台北論述的盲點在此,民進黨新潮流的盲點也在此。』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12-2007; 自由時報, 01-16-2007

筆者在「與林濁水談經濟: 國際依賴」一文的討論,旨在強調僅以全球產業鏈架構國際依賴,以審視台、中經貿關係,絕對是不夠的。完整的策略思考,必須顧慮到台商西進中國參與建立該產業可能引發資源排擠、創新毀滅失衡、貿易戰威脅等社會成本或風險。

所謂的「臺北主流觀點」主張對中國全面鬆綁,這也是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的「未來台灣5大願景之一」。民進黨前新潮流也有「積極定位,自信開放」的類似主張,但是台北觀點的立論基礎何在?恐怕經不住經濟邏輯的檢驗!

理論上,政府鬆綁西進中國的不干預政策,要能在站得住腳,至少需要三個嚴格的條件:

  1. 完全競爭的商品市場;

  2. 完整(Complete)的金融市場;

  3. 西進中國沒有外部社會成本。

現實上,卻無一條件成立。一般比較陌生的是條件二:即台灣的金融市場必須已發展到具備完整的金融工具,因而足以沖銷、吸納西進中國的各種政經風險。

但是,審視黨政商的複雜交織,金管的缺失,以及金融商品及其衍生商品的不完整等,筆者認為台灣金融市場根本沒有能力,透過自由市場機制,將西進台商所漠視的 政經風險,合理地置入他們自身的投資成本裡面,進而使得台商西進的個體抉擇不致於和台灣整體產生利益衝突。再說,即使金融市場有此能力,又有誰願自掏腰 包,投保西進中國加諸台灣整體的政經風險呢?

要之,外部風險成本內部化,是政府干預台、中雙邊經貿的經濟理論根據。易言之,「積極管理」是在於糾正市場的扭曲,並不是必要之惡。它不僅是政治正確,更是經濟正確。台北論述的盲點在此,民進黨新潮流的盲點也在此。

自由市場機制不是為萬能的,若無政府妥適有效的干預,在西進的外部成本無法內化為台商成本的情形下,資源一定會過渡抽離台灣本土,而折損台灣經濟長期可支撐的潛在成長率。

十五年來,西進投資中國絡繹不絕,美、台、中三角產業也於焉完成。惟台灣經濟的潛在成長率也在同期間大幅滑落,粗估已降落在在4.5%5.0%之間,近幾年實際成長率且多掉在潛在水準以下。而台灣勞工多屬無法自由跨業移動的生產要素,受害最深。

筆者曾強調,今天根本的挑戰並不是全球化,而是如何迎戰中國熱,以掙脫「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的危機,即是建立在上述經濟邏輯的推演,以及台、中過去十五年來的經濟整合經驗。很遺憾,執政民進黨對於台灣的戰略路線,仍然模糊,缺乏自信,甚致擁抱所謂的「臺北主流觀點」。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繼續閱讀...

Sunday, January 07, 2007

與林濁水談經濟 (一): 國際依賴




『林濁水先生從美、台、中三角產業鏈架構國際依賴,並認為台灣「對美的依賴絕非對中依賴所可比擬」。其實,這個觀點並無完整的 風險內涵,意義不大,且恐會不當地合理化當前政府遮遮掩掩的「蘇修路線」』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1-07-2007; 自由時報, 01-09, 2007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先生去年十二月七日出版新書「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後,陸續發表西進中國看法,包括自由廣場三篇論述:「對美依賴大於對中依賴/敬答黃天麟先生」﹝十二月二十三日﹞;
積極管理不如技術創新」﹝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及「三個錯誤的刻板印象」﹝一月五日﹞。這些論述觸及國際依賴,台北觀點,以及積極管理等爭議,爰為文一一就教。

林濁水先生從美、台、中三角產業鏈架構國際依賴,並認為台灣「對美的依賴絕非對中依賴所可比擬」。其實,這個觀點並無完整的 風險內涵,意義不大,且恐會不當地合理化當前政府遮遮掩掩的「蘇修路線」。

美國在三角產業鍊上游,佔全球GDP約五分之一,是創新技術供應國,也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景氣起落自然會波及全球各個經濟體,這是國際「總體經濟風險」,短期內雖會帶來景氣循環波動,但長期不會折損台灣的「潛在經濟成長率」。

例如,民進黨剛執政不久,美國高科技產業泡沫化,納斯達克股票指數由 2000年三月最高約5,200點崩落至2002年九月底的1,140點,導致台灣經濟在2001年嚴重衰退2.2%。台灣受創甚深,即因美、台是該產業鏈內的密切夥伴。惟一旦美國景氣復甦,台灣經濟隨即好轉。因此,台對美的經濟依賴實不足慮。

反之,在三角產業鏈另一邊,台灣和中國的依賴關係,則潛藏下列複雜風險:

一、資源排擠 這是指台灣資源分配演變成在配合中國發展需要,而陷入筆者在「與洪奇昌談經濟」一文所提及的「台灣經濟發展中國化」危機。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中產業鍊的建立雖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社會機會成本面。過去十五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一路下滑,請問該產業鏈的淨利得在哪?

二、創新毀滅失衡 ─ 這是指上述資源排擠會進一步導致台灣技術創新趨緩,同時既有技術輸出或被中國模仿等速度過快,以致形成熊彼得式創新毀滅循環失衡。若然,台灣領先中國的技術差距將縮短,但落後美、日等國的差距將擴大,進而使台灣對外貿易條件惡化,嚴重阻滯國民所得成長。

三、貿易戰 這是指中國若發動抵制台海雙邊貿易,是有可能重創台灣,畢竟台灣出口貿易已逾四成集中於中國。

至於中國經由策動台商影響台灣政局等政治面風險,更是正在進行式。林濁水先生的三角產業鏈國際依賴觀,若能考量以上政經風險,將會比較完整,否則,的確與所謂的「台北主流觀點」同樣存有嚴重的策略盲點,無法阻止台灣長期「潛在經濟成長率」再探新低。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