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7-1-2006; 自由時報, 7-5-2006
南方朔六月三十日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台灣反淘汰的冰山一角」的評論,竟以中國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發展,而聳動地結論謂:“台灣學術力和知識力的惡化,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社會其實早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了!”。
筆者身為國際經濟學家,對南方朔天馬行空的跳躍式論斷,感到非常詫異。
任何經濟體都各自有其本身的發展階段。中國屬於低所得的開發中國家,國內資本存量(按人均基礎的公共設施、廠房、設備、住宅等)低,但勞動供給不僅相對地,更是絕對地非常充裕。中國這種生產要素結構必然產生相對較高的固定資本邊際報酬,以及相對較低的邊際勞動生產力(此即表示廉價工資),進而形成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結合中國勞工的經濟條件。
於是,外資湧入加上中國本身的儲蓄,促進中國國內資本存量快速累積,從而啟動資本累積和成長的互動循環,促使中國經濟成長率推向每年10%的高檔。這是低所得經濟體在邁向長期溫和均衡成長前的一個過渡階段(transitional stage)。
在此一過渡階段,經濟成長主要是由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的累積來驅動。譬如,假定資本所得佔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1/3(此即暗示工資約佔GDP的2/3),以及假定中國勞動力的成長率為零。那麼只要資本累積速度為每年30%,中國即可維持每年10%(=30%乘以1/3)的經濟成長率 。事實上,中國經濟即是接近此一假定狀況成長起來的。
台灣和其他東亞小龍(香港、新加坡、南韓)已經走過高成長的過渡階段:固定資本已不再快速累積,因為資本邊際報酬已經遞減下來,而工資也已相對較高。假定資本所得佔台灣GDP的1/3,則在其他狀況不變下,如果台灣資本累積速度減緩為每年10%,其每年經濟成長率僅能維持在3.33%。
隨著資本累積不斷深化(deepening),資本邊際報酬終必遞減,從而導致資本累積和經濟成長兩者都緩慢下來。這是任何經濟體在發展到相當程度後,總合供給面一定會面臨的成長瓶頸,而中國的發展最終也肯定會受制於此一經濟法則。是以,中國經濟成長較快,台灣經濟成長較慢,基本上是因各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南方朔指稱台灣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適反映其昧於經濟發展理論與現實。
供給面的成長瓶頸必須經由供給面切入。因此,技術創新乃是台灣當前克服資本邊際報酬終遞減和成長動能弱化的唯一途徑。而台灣在這方面的實力是相當樂觀,居東亞四小龍之首,遙遙領先中國。
(作者是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6 comments:
林教授,未經同意即轉載大作(已註明出處)於個人部落格!感謝!
完全同意林教授所说:"技術創新乃是台灣當前克服資本邊際報酬終遞減和成長動能弱化的唯一途徑。"
但台湾人才,资金,技术,及企业向大陆外移的趋势十分明显,大陆的磁吸作用,已经对台湾带来负面的影响。
南方朔指稱台灣已進入了一個反淘汰的階段,和你说说的"台灣人民所得將被往下拉向中國工資水準",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台、中的基本大格局是兩者分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什麼是"反淘汰的階段"?指的又是什麼?立論的基礎又何在?
至於"台灣人民所得將被往下拉向中國工資水準",乃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體(例如台、中)整合後,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等化的現象,極易發生,台灣並不是世界特例。如何因應這個問題,本部落格有相關文章可作參考:
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2006/01/fpe.html
阿斯顿风格
你說的都對,但只不過是經濟學裡的ABC,為我們說明這些真是委屈一位副教授的學養了。撇開反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假專家"們在媒體上發表的反經濟學,反智識言論更是不勝眉舉不談。林教授充其量只能提點南方朔的言論過於悲觀,提點南方朔的言論缺乏經濟學涵養,但這並無法直接否認南方朔的結論是否錯誤。林教授文中提到的成長模型,基本上一種相當程度封閉體係比較靜態(comparative static)的討論,他為我們解釋了台灣的低成長及中國的高成長實屬發展歷程之必然,這對有基本經濟學養的人來說,已經是常識,我們並不會用中國與台灣的經濟成長差異高達百分之六或七來非議台灣政府的施政效能或政府政策。然而就身為主張兩岸經貿應更為開放的人士來說,要質疑的部份是兩投資的限制,是否已對經濟成長率及經濟發展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對某些具有風險承擔能力,以及對風險有較佳判斷能力的機構組織或個人來說,對中國投資限制,尤其是上市公司投資上限以及金融業對大陸的業務限制,等於是阻擋了過盛的台灣資金,去追逐較高報酬的機會。如果台灣的經濟與國際整合的好,他的利率水準就不會如此這般,君不見此次景氣循環表現優異的經濟體,其利率水準都跟隨美國利率上揚,唯獨日本與台灣,升息牛步化,好巧不巧,日本的確是屬於對外投資(包括對中國)異常保守的先進經濟體。台灣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反對兩岸經貿進一步開放的人總是拿出各國對中國投資的絕對數字,相對數字(占GDP或對外投資比例)來"證明"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已過於積極或是"過於依賴"。我要很不客氣的說,這是一種玩弄數字,或是被數字玩弄的做法。韓國及香港與中國經濟的唇齒相關不用多做說明,就是台灣對中國投資就數字上看來比其他國家要積極,也並不奇怪。不同的經濟體處於不同的經濟地位,地理甚至經濟戰略位置,自有其不同的發展模式,拿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與台灣的同比例相比,本身就是不倫不類的事情。美國的產業結構,製造與服務業的比例,與台灣差異甚大,而美國的支出結構也與台灣差距甚大,美國消費占GDP的比例高,進出口及投資占GDP的比例低,台灣則是投資及進出口的比例較高,因此拿對中國投資占GDP比例,是一個沒有比較基礎的比較。又例如美國自有其對歐洲對加拿大以及對拉美的貿易策略,而台灣自有其對中國對亞洲的優勢策略,你拿美國比台灣,又能比出什麼東西。如果拿台灣跟其他東南亞相比(資源相對豐富,台灣呢?),你又能比出什麼東西,每個經濟體都在尋求其相對比較利益,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表面上看起來很高,不代表它就是超過了最適水準,更不代表他是"過度依賴"中國。如果台灣真的有更好的策略定位,商人會去找到,又或者大有為的政府,會幫我們找到,但是我們政府找到了嗎。答案是,如果找到了,就不會有2%的隔拆利率了吧。
Hello, randy wang:
Whether or not the news article I wrote and you commented on is just Economics ABC to you is not important at all. What matters is someone's abusing Economics ABC in the media. But are you sure that average people understand even Economics ABC. I am afraid not.
As to whether or not Taiwan's government should lift all regulations on its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his is a critical policy issue and certainly warrant more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more productive debates.
On this issue, my views are already in the media and you are sure welcome to examine or criticize them, if you feel like doing so. In an open society, more different voices are more productive.
Obviously, your comments point to a need to more closely integrate Taiwan and China in the economic sphere. But, your arguments are not convincing, at least, to me.
Thank you for your posted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