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環牆, 原載自立早報,4-25-1993
<相關專論>
GATT構築的通商海路,蔚藍而恢闊。歷年來,台灣經濟的發展可謂深受其惠,然而卻因無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地位,而從從未參與營造之。
台灣是一直徘徊於GATT的大門外,但GATT苦心構築的蔚藍而恢闊的通商海路,並未因而斷絕。反之,託早期「開發中國家」身份之賜,以及廁身冷戰時期自由世界東亞圍堵防線之一環,台灣仍然享有機會取得GATT會員國有權享有的「最惠國待遇」。抑有進者,台灣甚至取得美國「普遍化優惠制度」(GSP,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的「零關稅」輸出國際最大消費市場的資格。
於是,通商海路洞開,台灣人淋漓盡致地展現海洋性格。激盪的浪潮,往復地拍擊「福爾摩沙」,我們的美麗島。同樣也不斷地將島民血汗結晶的「勞力密集型產品」湧向大洋彼岸。台灣經濟起飛了。活潑的國際貿易,將戰後台灣經濟成長率大致推向每年8~10%的高檔。
不 可諱言,回應國際社會必然對國內諸產業產生進口競爭的衝擊與威脅。然而,這是短期必須經歷的產業調整,否則無以換取攸關台灣命脈的通商海路。何況,該調整 本身是符合台灣經濟發展的長期利益。任何國家所得提升的原動力,是源自經得起國際競爭的高效率產業,而非賴保護以生存的低效率產業。
Saturday, August 20, 2005
跨越GATT的門檻之後
Posted by
HL
at
11:00 AM
Labels: WTO/GATT/反傾銷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