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經濟成長數字,馬英九和特定媒體究竟在說什麽?

為糾正簡單算術平均或會不準的缺點,一般嚴謹的成長率比較都是應用複合平均年成長的數學公式。馬政府20082010三年執政下究竟如何「繳出漂亮經濟數據」? 按行政院主計處及其他各國政府公佈包括預估2010年的實值GDP在四小龍中,新加坡三年來複合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估為4.93%,分別高於南韓的2.82%,台灣的2.80%,以及香港的1.75%。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11-23-2010; 自由時報, 11-30-2010

馬英九先生日前接見國際獅子會總會長史古洛格斯三世伉儷一行時表示: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經濟從衰退中重建速度非常快,主計處日前公布全年GDP上看9.98%,雖然是因為去年基期低,不過淨成長還是超過8%,在亞洲國家中表現僅次於新加坡。

中國時報1122日一篇「兩岸開放 繳出漂亮經濟數據」的社論則說:「如果二○○八年定基為一百,則韓國這兩年的淨增幅為六.五%。四小龍中今年表現最佳者為新加坡, 年成長率為十四.五%,而兩年淨增幅為十三.○一%。同樣的計算標準,得知台灣與香港過去兩年淨增幅分別是八.五五%與三.六一%。就亞洲四小龍相比,台灣的反彈力道次強(僅次於新加坡)、兩年間淨成長值排名第二。」

馬先生和該篇社論都不約而同提到台灣實質GDP的淨成長(或淨增幅)超過百分之八,並誇大台灣在亞洲國家中表現僅次於新加坡。筆者認為會誤導社會大眾,特為文說明。

其實,就如同民進黨執政初期全球技術泡沫化的衝擊,亞洲四小龍這次經歷全球金融危機,也同步化出現經濟成長呈V字形墜底後反彈。通常墜得深,反彈的幅度也會顯得強勁,而存貨調整就是當中一個關鍵的市場自發機制。因此,當經濟經歷景氣循環的劇烈動蕩時,要謹慎詮釋GDP成長數字。

舉例:假設2007年台灣GDP1002008年下墜到752009年再進一步下墜到502010年景氣反彈一舉回到100。那麽,2008年經濟成長率是負25%,2009年是約負33%,而2010年成長率則高達100%(因為由50的谷底彈升達100)。照理說三年來GDP是零成長,但簡單的算術平均卻錯誤地告訴你:GDP平均每年成長約14%。

為糾正簡單算術平均或會不準的缺點,一般嚴謹的成長率比較都是應用複合平均年成長的數學公式。馬政府20082010三年執政下究竟如何「繳出漂亮經濟數據」?按行政院主計處及其他各國政府公佈包括預估2010年的實值GDP,筆者計算複合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以供參考:

在四小龍中,新加坡三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估為4.93%,分別高於南韓的2.82%,台灣的2.80%,以及香港的1.75%。

台灣和香港一值與中國維持經濟深度整合的依賴關係,但兩者並未因而比新加坡或南韓更具備因應經濟衝擊的能量,反而是三年來複合平均GDP年成長率落居東亞四小龍的三、四名。更何況台灣失業率居四小龍之首,政府財政赤字又驚人的快速惡化!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最近說:IMF預測「從2012年開始亞洲四小龍中只有台灣經濟成長率是持續往上,到2015年台灣與亞洲其他三小龍經濟成長率就會拉開,而這顯示IMF看出,ECFA為台灣帶來的效益,而這是其他3小龍所沒有的。」

其實IMF連半年後的經濟情勢都預測不來,遑論2015,再者與其寄望於ECFA,不如期待iPadiPhone等對台灣經濟拉拔的國際產業關聯效果。

現在馬先生的633究竟算還是不算?如果不算,那「黃金十年」又是什麽東西?

(作者為美國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暨「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

繼續閱讀...

Thursday, April 22, 2010

評林建甫的鎖國論

2008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總值約6.9%, 而同年台灣在中國的市占率為9.1%, 韓國為9.9%, 兩者都超過中國進口市場在全球的相對規模。台灣在中國市占率呈現下降,又於2009年擴大落後韓國。原因可能與台灣創新不足,過度投資中國,產業技術轉移中國,加之韓幣貶值, 造成被「進口替代」等因素或有關連。拿莫須有的「鎖國論」推出『對中鎖國的後遺症』,太過牽強了吧!

◎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4-22-2010; 自由時報, 4-25-2010

在馬英九和蔡英文要辯論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際,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特為「民進黨有沒有鎖國?」舉行研討會。時機選得真好!

該論壇總召集人也是國立台灣經濟學教授林建甫認為:「民進黨實施鎖國是很明顯。從經濟面來看,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反對兩岸三通直航、反對開放大陸觀光 客來台、反對銀行業登陸、反對提高投資大陸淨值40%的上限、反對兩岸經濟、金融合作等等;現在民進黨是在野黨,繼續反對,一個主張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出口市場封閉的政黨,這不是鎖國又是什麼?」

對於學有專精的教授輕率使用「鎖國」一詞,實在令人訝異。

按照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在2000-2008年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中國商品進口總額(不含香港部份)平均每年成長22%, 但同期間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平均每年成長率竟高達41%, 將近兩倍於中國進口成長幅度!台灣出口市場集中中國的程度也因而由2000年的不到3%成幾何級數快速增加到26%, 若加計香港部份, 台灣40%的出口集中中國。這個集中比例將近兩倍於台灣出口至美國,日本,德國三個科技先進國的總合。

台對中投資同樣快速成長, 每年投資佈局中國的真實金額也超越台灣每年的研究發展支出。

亟需創新加強經濟成長動能的台灣,不僅沒有對中國鎖國,反過來更應憂心在創新台灣與投資中國這個開發中國家之間,資源分配是否已失去應有的平衡?以及台灣是否疏離了美,日,德等全球創新中心。

林建甫教授又說:「鎖國是有代價的。自從扁政府實施鎖國政策以來,經濟每況愈下。以市占率為例,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從2002年的 12.9%向下沈淪到2009年的8.54%,同時,台灣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53%;相反的,沒有實施鎖國政策、積極對外開放的南韓,其市 占率向上提升,2009年,韓國產品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達到約11%。同時,韓國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為0.2%,比台灣還高出很多。這是台灣『對中鎖國的後遺症』」。

這樣的論斷,證據在哪?旣然鎖國的前提不存在, 又何來『對中鎖國的後遺症』?

按2008年中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總值約6.9%, 也就是說, 全球貿易市場有近7%在中國。而同年台灣在中國的市占率為9.1%, 韓國為9.9%, 兩者都超過中國進口市場在全球的相對規模。台灣在中國市占率呈現下降,又於2009年擴大落後韓國。

這是事實, 但原因可能與台灣創新不足,過度投資中國,產業技術轉移中國,加之韓幣貶值, 造成被「進口替代」等因素或有關連。拿莫須有的「鎖國論」推出『對中鎖國的後遺症』,太過牽強了吧!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本文發表後,林建甫也在自由時報發表
回應林環牆」一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