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09, 2007

兩岸共同市場的國際比較利益逆轉

另一遠為深沉的經濟衝擊是,「兩岸共同市場」會導致台灣「國際比較利益」結構朝不利的方向演變,使台灣經濟致力於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成長模式所作的努力,甚至功虧一簣。此一衝擊,可簡稱「國際比較利益逆轉」,但為各界所忽略。

◎林環牆
, 部落格專論, 07-09-2007; 自由時報, 07-11-2007

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和蕭萬長最近連袂倡議「兩岸共同市場」,而民進黨高層也分別就政治與經濟面提出嚴厲批判。在經濟面,陳水扁總統指出,「屆時中國的農產品、 勞工將大量進入台灣市場,結果可能導致台灣的大量失業、降低勞工薪資、威脅農民生計、加速產業空洞化」,並且認為,「一中市場絕對是災難的開始,台灣也絕 對不能矮化成為中國的離島自由貿易區。」

有趣的是,馬、蕭回應軟弱,沒有能力以經濟邏輯來辯護。馬先生說:「這是一種污衊,我跟蕭院長所提出來的構想,是希望能夠挽救台灣的經濟,避免台灣經濟被邊緣化。」馬、蕭並齊聲辯稱:「從未主張引進大陸勞工」。

顯然,馬、蕭除了誣指台灣「鎖國」外,不僅對一般共同市場的制度性安排欠缺應有的認識,更無知於「兩岸共同市場」對台灣經濟可能產生的危險衝擊。

「共同市場」屬於非常密切的區域經濟整合,凌駕「自由貿易區」及「關稅同盟」之上。一般在共同市場的安排下,除了對區域外貿易須實施共同關稅率外,區域內經濟 體之間,則不僅商品貿易零關稅,更須允許包括勞工等生產要素也能跨境自由移動。一旦「兩岸共同市場」成立,台灣社會與勞工市場如何能承受「華工」跨海大量湧入!這是意欲角逐大位者應有的基本常識。

另一遠為深沉的經濟衝擊是,「兩岸共同市場」會導致台灣「國際比較利益」結構朝不利的方向演變,使台灣經濟致力於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成長模式所作的努力,甚至功虧一簣。此一衝擊,可簡稱「國際比較利益逆轉」,但為各界所忽略:

按, 台灣當前具備國際比較利益的產業是技術密集產業,因為相對於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台灣擁有比較充裕的技術人力﹝如工程師等﹞。反之,中國的比較利益產業是勞 力密集型,因為相對於台灣等新興工業經濟,中國擁有比較充裕的非技術人力﹝如生產線勞工等﹞。若「兩岸共同市場」成立,加上言語熟悉,生產要素自由移動將 促使台、中成為「單一經濟體」。而這個「單一經濟體」的國際比較利益,必然取決於中國的生產要素結構,也就是勞力密集產業,因為中國規模畢竟太大了。

這意謂:台灣的國際比較利益產業將因而由「技術密集」逆轉為「勞力密集」,進而引導台灣資本追逐此一逆轉,更大量地投入勞力密集產業;如此的演變,勢將阻礙台灣向更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導向經濟邁進。類此比較利益逆轉風險,確存在於「兩岸共同市場」運作的自發規律裡,請問馬先生和蕭先生知否?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6 comments:

alexandroslee said...

以引用發表於:http://bloguide.ettoday.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73423

Unknown said...

好文!已有人收錄進「透視中國」中了~

HL said...

Mr. 蕭萬長 has remained imperfectly informed about the Taiwanese economy. This is unfortunate, though, at least, he does not mention the "Cross-Strait Common Market" any more in his latest article published in ETtoday, -7-12-2007, as provided below. By no means is he a visionary in the economic respect.

************
金融風暴10周年/台灣應放棄鎖國並掌握區域經濟整合

蕭萬長, 東森論壇, 7-12-2007
http://www.ettoday.com/2007/07/13/141-2125379.htm

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台灣當時的經濟表現,人人稱羡,經濟成長率高居四小龍之首;當時受創慘重的許多亞洲國家,十年後卻後來居上,且充滿信心往前衝,台灣反而在原地踏步,差異之大,值得我們深切的檢討反省。

造成台灣仍在原地踏步的最大原因是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政策缺乏連續性,排除中國化及困守鎖國政策,未把握住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潮流,導致台灣的競爭力下滑,國人都應該有這個體認,並應擺脫意識型態的框架,始能跳脫出來開創更大的格局。

十年前,我擔任閣揆,負責因應對策的掌舵者,面對風暴帶來的重大衝擊,我非常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因應變局,台灣在風暴中能夠安然渡過,主要是當時 我領導的財經團隊採取六項措施,包括1.擬訂正確的產業政策,大力扶助高科技業帶動其高度成長,在亞洲各國出口遽降之際,台灣出口成長不減反增。2.改採 機動匯率,新台幣匯率對美元從26元貶至34元,出口競爭力增強。3.實施兩稅合一,獎勵傳統產業轉型。4.金融營業稅率從5%減至2%,用來打銷銀行呆 帳。5.安定股市。6.紓解企業財務困難。

當時合作無間的財經團隊閣員有劉兆玄、江丙坤、邱正雄、許遠東、彭淮南、王志剛、韋端、郭婉容等,每天蒐集國際與亞洲受傷國家的財經訊息進行研判,研擬因應對策並邁力為各行各業解決困難,才安然渡過。

台股指數當時從9000多點重挫到5400多點,輿論建議應降證交稅,我斷然拒絕的理由是當時台灣經濟不差,股市急挫應屬短期心理,政府要有一定 政策不能亂了方寸,最重要的是治本,即健全經濟體質,須努力從金融、產業、人力資源等各種政策來探討、加強體質並加速升級,就像人的體質加強了,免疫力提 高就能抵抗傳染病一樣。可惜,近七年來政府卻將健全經濟體質的方案束之高閣。

反觀南韓在遭逢國家破產後能從困境中重生,繼國民所得超越之後,外匯存底亦即將超過台灣,主要是前總統金大中採納學者專家的建議,以溝通代替對 抗,讓國會面對人民壓力,結果以國會少數黨爭取通過振興經濟方案,尊重市場機能、徹底實施金改、促進產業升級、獎勵文化創意產業等,健全經濟體質,不到十 年就很快翻身起來。近年更大力推動全球化、掌握區域經濟整合潮流,目標是到2010年能與東協、美、日、中及歐盟等重要貿易伙伴統統完成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FTA)。

新加坡自風暴後不斷更開放,吸收專業人才移民,十年來人口數從250萬增至420萬人,仿效瑞士開放私人銀行業務,使得新加坡從轉運中心變為金融中心。

面對韓、星等亞洲國家做好準備,順應並把握住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商機之際,台灣卻以中共打壓、沒機會為理由施行鎖國政策,忽視全球化及排除中國化;要知道全球化=中國化+所有國家化,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但中國化是全球化重要一環。

台灣不但不能排除中國化,更應好好利用中國優勢的生產條件,若不會因勢利導,反會對我構成最大威脅。南韓致力洽簽FTA就是洞燭機先,台灣競爭力 下滑後,還有很多優勢亟待整合,尤以大陸崛起後變成龐大進口消費市場,台灣位居區位優勢,擁有充沛資金和台商作後盾,以製造為主的產業基礎扮演全球供應鏈 的重要角色,網路建設完備和優秀的人力,以及具有可以創新的環境,這些優勢操之在我,若能有效整合,並透過APEC的FTA達到區域經濟整合,我認為台灣 還是很有可為。

(作者蕭萬長,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前行政院長。)

Anonymous said...

您好!
這裡是長昌的網路競選總部!
我們的幸福部落格地址:http://blog.vivataiwan.tv
連絡信箱:pham0603@gmail.com
本文章為優質好文,我們希望可以徵得您的同意轉載於本站,分享給閱聽大眾。
懇請您回覆意見,萬分感謝您的好文創作,感謝您!

長昌的網路競選總部 敬上

HL said...

You are welcome to post the article in Mr. Hsieh's website.

Anonymous said...

林先生,您好!
這裡是長昌的網路競選總部!
本文已轉載於本站(http://blog.vivataiwan.tv/?taiwan=5147),分享給閱聽大眾,敬請參考。

萬分感謝您的好文創作,感謝您!

長昌的網路競選總部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