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先生的政治論述經常左支右絀,看來其經濟論述也是如此。這種把台灣當做「橋」的馬跳板思維,恐怕偏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Critical Path﹞。
◎林環牆, 部落格專論, 03-23-2007; 自由時報, 03-28-2007
基本上,馬英九先生的構想,是一個跳板策略,即台灣定位為「雙中心」﹝台商的全球營運中心和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再經由推動「雙航圈」﹝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以及對中國投資採「原則開放、例外管制」的政策,以具體實現台灣成為雙營運中心。
馬英九先生的政治論述經常左支右絀,看來其經濟論述也是如此。這種把台灣當做「橋」的馬跳板思維,恐怕偏離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Critical Path﹞。
記得美國杜邦和蘭德兩大公司在1950年代曾共同發展出一套稱為「要徑法」的管理工具,如今已為工商界廣泛應用於複雜方案﹝Project﹞的有效整合管理。複雜方案通常都牽涉許多相互連鎖的活動,但無論多複雜,都存在一條「要徑」,串連該方案的關鍵活動。管理人若疏忽了要徑上的活動,或只是關切要徑外的次要活動,那此方案必延誤,而無法如期完成。
若我們把台灣經濟發展當成一個巨大的工程方案,那麼甚麼樣的策略包裹是一條要徑,是一個主軸?顯然不是馬跳板策略。
關於這樣的策略思考,筆者已提出多篇經濟論述。簡言之,要突破台灣當前經濟困局,無他,絕對必須通過「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這條策略要徑。為什麼?因為台灣經濟成長已明顯地出現供給面瓶頸,而過去十六年來,台灣經濟「潛在成長率」﹝即充分就業下的經濟成長率﹞直線下滑就是明証。
供給面的問題必須由供給面切入始能湊效,而且在中、印等新興經濟快速爬升技術階梯的競爭下,「創新導向供給面經濟學」的重要性已遠遠超越「資本累積導向供給面經濟學」。以去年來說,台灣經濟成長率達4.62%,雖然仍居東亞四小龍之末,卻是已相當接近台灣本身的潛在成長率﹝按經建會估計為5%﹞。此際,若想藉凱因斯學派或是靠中國觀光客等激勵需求面政策,台灣經濟成長進一步拉高的空間,其實若有也是有限。
台灣政界領導階層,應善加體會方案管理要徑法的精神,結合經濟專業,好好擘劃管理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心策略。把策略思維鎖在中國,即是偏離台灣經濟發展的要徑。馬英九先生政治上主張與中國「終極統一」,經濟上主張西進中國的跳板策略,筆者的確替台灣人民捏一把冷汗。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